七旬老汉“复活”霍山黄茶传统工艺
获国家专利
核心提示:霍山自古出名茶,尤以“霍山黄芽”闻名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原本属黄茶类的高山茶种,由于传统制作工艺失传多年,生产中一直在采用绿茶的制作工艺。
安徽商报合肥网无线合肥讯
霍山自古出名茶,尤以“霍山黄芽”闻名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原本属黄茶类的高山茶种,由于传统制作工艺失传多年,生产中一直在采用绿茶的制作工艺。记者今日采访获悉,该县老人郭宏坤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实践,终于恢复了高端黄茶传统工艺,并获得国家专利。
郭宏坤老人今年70多岁,家住该县但家庙镇胡大桥村张老院组,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郭老,谈起他与黄茶的渊源一脸的兴奋。郭老介绍,他爷爷辈逃荒要饭来到此地定居,当地出产茶叶,祖辈几代人都和茶叶打交道,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不少山东茶商到他们这里采购黄大茶,1973年他退伍回乡,3年后任但家庙公社茶场场长,制作销售黄大茶。
郭老回忆,黄大茶属低端黄茶,当时只卖几毛至几块钱一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高端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黄大茶的市场也就逐渐萎缩,于是全县茶农开始采摘“霍山黄芽”。
唐朝李肇《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今霍山时属寿州管辖,这说明至少从唐朝开始,霍山黄芽即为“名品”,相关史志记载,此后霍山黄芽历朝均为贡品,那么只采摘“一旗一枪”或者“一针两叶”的霍山黄芽鲜叶,如何加工制作?半个世纪以来,当地群众只有做黄大茶的经验,如何用黄茶工艺制作高端“黄小茶”,也就是霍山黄芽,成为一大难题。
记者从该县政府了解到,为了平衡消费市场对芽茶类“色、香、味、形”的全面要求,同时也为了省时省工,茶农便采用通行的绿茶工艺制作霍山黄芽,虽然好看、好喝,但业界行家们都心知肚明,丢掉传统黄茶工艺是一种遗憾。
对这个遗憾感受最深的当数郭宏坤,因为他就是做中低档黄茶出身,为了恢复高档黄茶的制作技艺,2006年老郭开始试制,“头一年试制的产品上市,人们都说我这是陈茶,根本没人买!”老郭说,2010年,他带着样品到北京参加“中国黄茶高峰论坛”,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但回来后很快被他人仿制,于是他又进一步完善工艺,并最终获得国家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上对郭宏坤的黄茶制作工艺评价为:“形美质优、芽色黄褐一致、汤色黄亮清澈、营养丰富、香郁味醇、经久耐泡、回味甘甜润喉、农残污染极少,且常温下可保存三年不变质……”。郭老介绍,实际上霍山高端黄茶传统技艺和绿茶制作技艺上的区别就是多了一道“闷黄发酵”工艺,但这里学问大得很,分寸极难把握。相对于绿茶,黄茶具有空腹、隔夜均可饮用且能养胃的特点。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安徽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方世辉认为,有了郭宏坤等人的技术基础,是到了该让霍山黄芽制作工艺回归“本来面目”的时候了,建议当地政府加大扶持、推广力度。
郭宏坤说:“我已年过七旬,恢复高端黄茶传统工艺,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为了却一个茶人的毕生夙愿,希望这种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下去。”
(记者 方荣刚 文/摄)
点评
标题中“复活”二字是亮点全文!文章以揭秘的形式,首先澄清了霍山黄芽是绿茶还是黄茶的问题,层层揭开,引出传统工艺的失传,以郭宏坤的讲述为主线,引经据典,专家阐述,专利佐证,严丝合缝的把“复活”的内涵表现出来,在注重新闻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