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甲午战争中的财政问题
Tuesday, July 15, 2014 7: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甲午战争中的财政问题

一、战前财政情况

一般认为,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好的一段时间。财政史家贾士毅说,“光绪乙酉,法约告成,兵事幸息,财政之局,为之一变。”(《民国财政史》第一编第19页),根据刘岳云的《光绪岁计表》,从1885年到1893年,每年的财政节余由270万两上升到700多万两,1890年以后,甚至达到了9001000万两。如果照这个统计表计算,财政累计结余近6000万两,其中还不包括地方上所隐匿的财政结余。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乐观,但财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大于支的情况是可以确定的。大力兴办近代海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1874年到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投入了4000多万两的财力发展海防,其中投入北洋海军的大约为2300万两,拨给南洋的大约为800万两,仅北洋的三分之一强,此外还有一些沿海海防设施的用途。因此,大约有1000万两的海防经费用到什么地方去,人们怀疑是慈禧太后挪用了修建颐和园。北洋海军到1888年成军之后,基本上停止发展了。颐和园重修工程究竟花了多少钱,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工程专案,除了挪用海防经费外,还有“海军巨款”260万两,名义上存在北洋生息,实际上是“专顾钦工”,而且这笔巨款主要是各省地方官员的报效。

影响海军建设的不仅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钦工”,拨到北洋的经费,是否全部花到了海军上,也是一个问题。梁士诒回忆,淮军钱粮公所积存银有800万两,(《三水梁燕孙年谱》上卷第44页)这些钱当然大部分是淮军历年积存下来的“小金库”,海防经费有无补充到其中,我们无从判断。主管户部事务的翁同和在购舰经费上与李鸿章矛盾很深,有的甚至认为是翁同和影响了北洋海军后期的发展,这恐怕未必公允。

还有一笔重要的款项,那就是慈禧太后要搞她的六旬庆典,专款筹措了大约640多万两,因为战争已经开打,有关庆典活动有所压缩,实际也花掉了540万两。

这些开支,在当时内库与外库分别开支的财政观点来看,也是极不合理的。这些不合理的财政开支和留存,总数约在2000万两。由此,我们大体上可以作一个基本判断,甲午战前,清政府在财政上有一定的余力,但这些余力没有正当使用,也不足以支撑一场近代化的大规模战争。


二、战时财政情况

战前存在一定的财政余力,但由于没有正当使用,所以开战之后,财政上立即发生了严重问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一共支出了多少军费?财政史家吴廷燮认为在6000万两左右(《清财政考略》第22页)。我初步匡算了一下,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借的外债总数约近5000万两,息借商款1200多万两,户部和海军衙门筹款500万两,内务府接济500万两,上述数字已达到7000万两,此外还有财政款项的挪用,估计整个军费支出大约在1亿两左右。按照这个估计,内外债占到战费开支的60%。这个数据也说明,清政府在战前基本上没有开战所必须的财政准备。


三、战后赔款与财政情况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赫德在1901年对甲午战争以后几年间的财政状况曾作过调查,结果是财政岁入约8820万两,支出10112万两,每年亏空达1300万两。

造成巨大亏空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赔款和赎辽款。赎辽款3000万两在订立《辽南条约》一星期内必须清偿,只有靠借外债来解决。问题是2亿两的甲午战争赔款如何偿还。根据马关条约规定,分7期在七年内清偿,必须加付每年5%的利息。如果三年还清,可免除利息。在赔款偿清之前,清政府每年贴付威海卫日本驻军费50万两。清政府采取了举借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续英德借款来偿还甲午赔款。我们来比较一下其中的得失。

清政府靠自己在三年还清赠赔款显然不可能,如果分七年还清,赔款本金加利息,总数为22250万两,再加上七年的日本驻军费350万两,总计支出为22600万两。

俄法借款1亿卢布,合银98968369.82两,分36年还清,年息四厘,折扣94.125%,实收90517516.5两,总共支付的本息在3013英镑,清末民初银价不断下跌,我们以24便士1盎斯计算,一英镑合10盎斯白银,约合5.7两白银,也就是说,清政府大约支付本息约在17000万两,在加上约532万两的折扣,支付的折扣利息达8500多万两。折扣利息合计约在9000万两;英德借款年息五厘,九四折扣,分36年还清,合银97622400两,实收91425152.5两,折扣利息在9000万两左右;续英德借款年息四五,八三折扣,分45年还清,折扣利息合计超过1亿。所以,这三笔大借款,折扣加利息就达两亿七千多万,虽然一次世纪大战期间和以后银价有所回升,但因这三笔大借款,中国实际上增加了一次“甲午赔款”,这个估计大致是不错的。

在我看来,第一年分两次付清1亿两赔款及三千万赎辽款,清政府必须借外债。如果按余下每年二千多万两本息,清政府在财政上是可以有腾挪余地的。因为每年偿付的外债本息也得上千万两。对日赔款是银债,而借外债是金债,在银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清政府每年损失的“镑亏”也达好几百万两。所以,英德借款、续英德借款,是清政府的重大财政决策错误。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可以从19世纪末叶英俄两国在中国的激烈争斗寻找答案。

甲午战争刚结束,甘肃回民又发动暴动,据说清政府的平叛费用又支出一千万两(刘彦:《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上册第187页)。在财政如此窘迫的时候,慈禧太后在干什么呢?去年我再到东陵去参观了一次。慈禧陵是东陵中最华丽的陵寝之一,与乾隆的几乎不相上下。在菩陀峪的慈禧陵,在1873年就开始动工,到1880年完工,原来的规制与慈安太后相同,耗银达227万余两。也就在1895年,慈禧太后下令将已修好的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全部拆除,进行重修。这项重修工程究竟花了多少银两,没有确数,我看到有两笔大的数据,由户部新海防捐提了100万两,昭信股票提了50万两,到庚子以后,还有零星开支,估计整个费用大大超过原来的工程款。以致户部在一份奏折中感叹说:“伊古以来,发内帑以济外库则天下治,竭外库以充内帑则天下乱。”(户部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奏)

据日本学者伊原泽周研究,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海陆军战费支出总计为200476000日元,中国对日战争赔款及赎辽费折合共365509656日元,补偿军费之外,净赚了164033656日元(《关于甲午战争的赔偿金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54辑),战争成了日本致富的特殊“产业”。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后,由于错误的财政决策,等于又败了一次“甲午战争”,多付了两亿多两外债费用。无论战前、战时还是战后,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办六旬庆典、重修菩陀峪陵寝,丝毫不愿稍杀专制统治者的退养和正寝的规格。中日两国的差距在甲午战争以后迅速扩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仅从这些小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深深埋下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的腐败,酿成了民族危机的严重后果,之后的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因此而兴起。

       

     

2014-07-15 07:26: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043a580102ux6q.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