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湿壁画(Fresco)的原意是“新鲜”的意思,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湿壁画技法是墙壁绘画的最持久的形式,在欧洲的教堂壁画中应用很广。先在作画的墙上抹上粗糙的灰泥,形成“粗灰”层。草图就描画在这层灰泥上,然后渗进墙壁里。然后再在其上覆盖一层“细灰”层,并且在上面重画一遍草图。画家在这层潮湿的新泥灰上,用以水调和的颜料作画,在这一阶段,颜色和墙壁就会永久的融合在一起。
外面的雨一直下,而躲在这么一个满是彩色湿壁画的教堂里细细品味慢慢赏画绝对是一种享受。想到了小时候在雨天里躺在被窝里看着小说听着外面哗哗的雨声,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
订票信息: 感恩圣母堂地址:Piazza Santa Maria delle
|
感恩圣母堂的另外一侧。这里有一个小花园,花园的一侧还有一个小展室,里面有一些画作,花了10欧元参观,但感觉不值。在这个小庭院拍拍照就可以了。
这是在这家小教堂中绘制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仿制品。当然与原作有很多差异,但仔细欣赏你也会发现很多共同点。
原作《最后的晚餐》宽420厘米,长910厘米,达·芬奇在绘画技艺上力求创新,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别具新意。一直以来画面布局都是耶稣弟子们坐成一排,耶稣独坐一端。达·芬奇却让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耶稣孤寂地坐在中间,他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显得庄严肃穆。背景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耶稣身上。耶稣旁边那些躁动的弟子们,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乱的犹大,手肘碰倒了盐瓶,身体后仰,满脸的惊恐与不安。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达·芬奇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成熟与伟大。这件作品达到了素描表现的正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对现实世界的一角,在构图处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画面有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使圣餐题材的创作向历史源流的文化本义回归,从而赋予了作品以创造的活力和历史的意义。
由于制作过程的先天不足,整个壁画在达·芬奇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剥离,不知被后世画家重复画了多少次,哪一笔是达·芬奇的真迹恐难寻觅;此外这块圣地还经历了多次战争。除了拿破仑的大炮的轰击,二战时教堂也遭遇了轰炸。多亏意大利人把这面墙前后上下用好几层沙袋完全遮挡住,壁画才幸存了下来。
2014-07-14 02: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