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孤独张小龙:横过深渊的一根绳子!
Sunday, February 19, 2017 17:13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人是横过深渊的一根绳索。孤独。

渡过是危险的,

在路上是危险的,

回顾是危险的,

在中途战栗和踌躇是危险的。

渗透骨髓的孤独。

“孤独,你配吗”?

尼采这个经典问句,

没有几个人可以承受得起。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张小龙的这个宿命,

回复了孤独不同凡响的本色:

要脚踏实地探索解决真实的苦难,

更如一个地下开掘者默默地求真——

性,思维内在逻辑,照看事物的法则;

那个灵性的十几秒的光照,

那个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孤独,自性爆发,真善美独尊!


“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做产品力求简单美,要满足用户‘贪嗔痴’。”


当商业利得心熏黑了商人的细胞,

张小龙却可以醉心于天性最大的喜悦。

利得心与天性喜悦是不可或缺的两端,

扣其两端而执其中是他走出混沌的方法论。

他知道务实背后必须有真,

他知道真的基础必须务实,

自由翱翔同时要恪守1000/100/10法则;

他坚定地离开贪嗔痴的利得心,

他也与空洞的理想主义保持距离,

他看到的是开阔无垠的中间地带;

他们是个性孤独的侠客,

他同时也是一个桥梁,一个平衡者,

他要给简单美与贪嗔痴搭建一座桥梁;

深深地进入自己的天赋潜能,

他更心怀普罗大众的苦痛纠结,

真实的苦痛是他天赋潜能的目标。

他的初心往往与商业利无太多关联,

但他却最终影响了所有人,

他慈悲为怀,朝向真善美勇猛精进!




“人性需求成为其产品哲学的内在核心。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来把握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张小龙让我想起了梵高、乔布斯……

尼采曾经准确地描绘了这群人的状态:

“人是伸展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

——横过深渊的一根绳子。

渡过是危险的,

在路上是危险的,

回顾是危险的,

在中途战栗和踌躇是危险的。

人之所以伟大乃是他是一个桥梁,

而不是一个目标。

人之所以可爱,

乃是他是一种过度和一种毁灭”。




“纯粹也能成功!极简才能不被超越。产品的灵魂源于孤独者的相惜,对弱者以及脆弱人心的心灵捕捉”。


向世间的苦处行,

向自己的苦处行,

勇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者!

尼采有一段对向苦处行挑战者的歌咏:

“我爱那些除了做一个下去者不知道怎样生活的人们,因为他们是向上者。

我爱彻底的蔑视者,因为他们是彻底的钦慕者,他们是渴望达到彼岸的箭。

我爱那些以他的道德作为他的志向和命运的人:为他的道德,他生活着,否则宁死。

我爱那些不渴望太多道德的人。一个道德优于两个道德。悬挂命运,一个绳结已足。

我爱灵魂奢靡的人,他不求谢、他不报答;因为他总是赠贻而不为自己保存。

我爱那些以他灵魂的满溢而忘却了自己且备于自己的人,如是万物都成为他的下去”。



 

张小龙喜欢汪峰的《一百万吨的信念》。

汪峰说出了一个有尊严的男人的心声:


“你可以相信最为可耻的事情

它每天都在我们周围频频上演

你至少需要有一百万吨的信念

也许或可能勉强继续活下去”

是的,面对千仓百孔的病态社会,

我们至少需要100吨的信念,

方可以充盈的、弹性的创造之力来调整

——强者。挑战者。奋斗者。

“在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

存在着尊严;

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

存在着意志力;

在意志力中,

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

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王育琨记



附件|张小龙:社交之王的商业与孤独

作者:唐亮

来源:商界杂志


凭借一款超级App,

张小龙是那个近年来改变中国商业社会最多的人,

更是实际拥有中国人可支配时间最多的互联网顽主。


 来源:商界杂志(shangjiezz)

作者:唐亮 授权移动互联网资讯发布


张小龙很少公开露面。


这一次,为了微信战略性的一步,半个月内他罕见地登台做了两次演讲。一次是“小程序”的预告,一次是“小程序”的发布。


有人说,微信将死,“小程序”难以复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号的成功。


事实上,失败、挫折、困顿、无助对于这个黑瘦的男人并不陌生。二十年前,本该走进的那些温和的良夜里,张小龙把自己锁在孤独的房里;华灯初上,陪伴他的只有一副键盘,微微熏黄的中指与食指掐灭了数不清的烟头。


诚然,凭借一款超级App,张小龙是那个近年来改变中国商业社会最多的人,更是实际拥有中国人可支配时间最多的互联网顽主;但人们也不曾忘记,他曾是一个优秀而落魄的程序员,更是一位罕见地被《人民日报》定性为“悲剧人物”的不幸角色。


原因无非就是一个字:“穷”。


究竟是怎样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张小龙走过黑暗、跨越孤独,步入他曾感到陌生、恐惧,也是他的老板马化腾年轻时曾短暂感到困惑的商业世界?


或许,力量的源泉还是源自他的初心,本我,以及在孤独中对世俗真相的洞察。宛如他的独白: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如今,张小龙已经被无数程序员与产品经理奉若“神明”。从线上互联网世界,到线下商业王国,功利主义者都在试图从张小龙的只言片语中获取感化人心的密码;而理想主义者从张小龙的逆袭中又重新捡起了极客的尊严。


对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依附在微信社交生态中的企业与创业者而言,他们更迫切地想了解张小龙这个人。毕竟他的一举一动经由平台力量放大,已经足以影响到大部分商业生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小龙的产品逻辑起点往往与世俗成功、商业利益并无太多直接的关联,但却是他最终影响了所有人。


以张小龙为始,我们或许该反思那些曾经颠扑不破的商业旧识了。



上半场:你怎么还没被饿死呢?


如今,许多人把微信的成功归结于张小龙的文艺,以及他对人性的把握。当腾讯内刊的记者把这个评价抛给张小龙时,腼腆的他显然有些被“吓”到了。


张小龙说,这是不对的。做好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


这样的回答符合张小龙的“上半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他不属于江湖。


张小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又严重不接“地气”。华中科大的同学都“恨”他,因为他学什么都快,软件、硬件皆通;同时他又不食人间烟火,宁当无业游民也要从旁人艳羡的机关事业单位辞职。


他只属于天马行空的生活,不愿意呆在一个大公司中,为一个软件数以千万行计的程序写其中的若干行。


1997年,张小龙利用业余时间,以一己之力写出了免费共享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这是一部“神作”,简洁而易用,风靡一时。Foxmail最辉煌时拥有200多万用户,而同时期腾讯只有10万用户。


但是,Foxmail千好万好,就是不赚钱。


1998年的秋天,抱着对Foxmail的崇拜,时任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的周鸿祎到广州拜访了张小龙。出乎意料,周鸿祎见到的是一位木讷、潦倒的程序员,就连卖盗版碟的商贩也敢肆无忌惮地“宰”他,不但不会砍价,每次都还买一样的碟。


周鸿祎好心地告诉张小龙,Foxmail要有商业模式,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要那样呢?只要有用户,有情怀不就好了吗?每次类似的争执,都以张小龙长时间的沉默而告终。


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里,张小龙无疑失败透顶,格格不入。


当马化腾、张朝阳与风投携手驰骋江湖,扬名立万之时,空有最多用户数量的张小龙只属于那一个个望不到黎明的黑夜。他孤独地维护着百万级的用户,改进、推新,亲自浏览回复用户的邮件;每到绝望、崩溃的边缘,用户的鼓励与鞭策又不期而至,他收拾好情绪继续苦撑,满肚子的牢骚却无人述说。


照着Foxmail留下的地址,时任金山CEO的雷军曾向张小龙问价。后者报了一个自我抛弃的价格:15万元。可是,金山的具体谈判人员认为自己人也能做Foxmail,竟然又放弃了谈判。


就连当年采访过张小龙的记者都开始担心起他的温饱问题,把他称为“饿着肚子写程序的极客”。张小龙曾指着汽车杂志上的一部越野车,告诉朋友自己喜欢。朋友没给面子,冷冷地说,这个理想有点远吧!


在当时大众的认知里,张小龙一定会被饿死。他甚至成为一种“讽刺”——同样是“免费”,周鸿祎后来也依靠“免费模式”成功了,杀毒服务积攒的海量用户构筑了搜索、游戏、导航等盈利的单元。


因此,不难理解周鸿祎后来的自嘲:我怎么也想不通,会是张小龙做出了微信。


一切的转折,开始于2000年的春天。


被供养的天才


如今看来,张小龙还是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把Foxmail和自己打包出售给了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博大。当时,博大已经错失冲击纳斯达克的第一波浪潮,为之后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在博大,张小龙“荒废”了整整五年。虽然拿到了1 200万元收购款,终于买了自己喜欢的车,去了一直想去的西藏;但是相比这些钱,他错过的是李彦宏、丁磊、周鸿祎等人引领资本市场的大时代。


但是,张小龙还是拥有真正的收获——他告诉朋友:与其一个人写程序,不如组织一大堆人写程序。


被博大收购之前,张小龙只是一位赶潮的产品艺术家,却并不在潮中。是博大公司的企业家把孤独的张小龙拉进真正的互联网圈层之内,并强迫他与圈层发生关联。哪怕只是被商人供养,却也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予了他被商人围绕的环境。


这至关重要。过去,张小龙只有做产品的天分;之后,他的商业智商开始“上线”。


甚至于,张小龙已经提出了想去微软学习商业运作。虽然最终没有迈出实际的步伐,但是他确实那样想了。


2005年,博大又把Foxmail和张小龙卖给了腾讯,天才的“供养人”变成了马化腾。这不是预定计划,但却是最好的安排。


马化腾是一位集产品天分、商业天分于一身的程序员。但是面对旗下烂到连自己都不想用的QQ邮箱,他决定还是找位列“中国十大程序员”,有过Foxmail成功经历的张小龙来主持邮箱研发。


如今看来,QQ邮箱正是张小龙从极客转型到产品经理的关键一环,他的主要产品哲学均发轫于此。不过,他在腾讯的初次登场只能用“惨败”来形容。


新一代QQ邮箱选择了模仿MSN和Gmail,加上Foxmail之前的客户端思维,QQ邮箱笨重无比,速度极慢,甚至比之前“更烂”了。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初入大公司的张小龙被周遭人的市侩、功利带偏了。


2006年初的一天,张小龙指着迪拜帆船酒店的画,对团队宣布,要做一个最好的邮箱,七星级邮箱。会场里没有响起掌声,只传来零星的笑声。有人窃窃私语,张小龙在博大废了,马化腾看走了眼。


然而,所有人都错了,这次失败只是炼成之前的试错。




下半场:在孤独中放下了漂流瓶


那次会后,张小龙渐渐变成了像乔布斯那样的“办公室独裁者”。


他会穿着短裤在办公室中游弋,站在程序员的背后看着他们写代码,一旦出现问题,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事实上,张小龙把QQ邮箱的内核全部都推倒了,他要求团队重新开始搭建,并且不得借鉴。QQ邮箱新的方向是快速、简洁,而内在逻辑是用户需求。当时,张小龙提出了一个极为严苛的“1 000/100/10”法则,要求每个产品经理每个月要去论坛看1 000个用户体验反馈,并回复、关注100个用户博客,做10个用户调查。


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中,张小龙抓住一个用户痛点,即邮箱发送大文件时速度很慢,使得上班族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很快,QQ邮箱率先升级到2G超大附件发送,并利用中转站功能节约用户上传下载时间。


这次改变激活了大量休眠账户,QQ邮箱一跃进入一线行列。2008年,QQ邮箱荣膺腾讯七星级产品,张小龙在腾讯站住了脚。


与Foxmail的文艺、上一代QQ邮箱的市侩不同,张小龙找到了情怀与功利之间的那个平衡点,直击用户需求,同时效果一步到位。


这次寻找可能花了张小龙很长时间:Foxmail的三年,博大的五年,腾讯失意的前三年。


张小龙曾有总结,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做产品力求简单美,要满足用户“贪嗔痴”。


哪怕这种平衡存在矛盾,硬要把文艺与功利牵扯到一起,也一定要平衡。张小龙说,去掉其中的相对性,就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这样的产品哲学既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有人相信,也有人嗤之以鼻,毕竟六根不净的人是放不下心中的纠葛与矛盾,全身心为了别人的“贪嗔痴”而卖力。


事实上,其他人很快就会发现,张小龙曾经的孤独才是最弥足珍贵的宝藏。


2009—2010年,QQ邮箱上线了阅读空间、邮箱广播,以此满足用户社交需求,但是都不成功。


这时,张小龙联想到了自己大学时代失败的社交经历,在那个男女生比例高达7比1的工科院校里,他和室友们苦闷不已。


那一瞬间,张小龙通过自己的孤独,感同身受地抓住了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他想到通过陌生人交友迎合大众需求,而他曾经幻想的对孤独者最舒适、安全的沟通方式就是“我在大海中扔了一个瓶子”。


2010年9月,QQ漂流瓶上线,直击人们骚动的内心。漂流瓶每天发送量很快就突破骇人听闻的1亿次,直接把QQ邮箱送到全国用户数第一的位置。


直言不讳地说,之前的张小龙更关注技术;漂流瓶之后,人性需求成为其产品哲学的内在核心。


张小龙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化太快,旧有的产品分析模式已经落伍,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来把握用户需求。


他又说,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因为喜欢《蓝莲花》这首歌,张小龙向许巍买下版权,把歌与同事小女儿的涂鸦一起挂在QQ邮箱的入口。此后还有海子和马丁·路德金的诗。


从某种意义而言,张小龙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做穷人却又很文艺的人生“上半场”。但是已经没有人再质疑他了,因为他已经和最多的人以及这些人的审美站到了一起。


 

我要赢得这场胜利


QQ邮箱成功后,张小龙又开始“荒废”了,闲了很长时间。


如果张小龙不是张小龙,QQ邮箱往往已是一位40岁程序员的终点,他可以躺在故纸堆里安度残生了。


可是,张小龙就是产品天才——他的互联网前辈已经开始谋划着充满荣耀的墓志铭,他的同辈已经进军实体商业与金融帝国,而他却只是做出了两个邮箱,他怎会甘愿如此草率地总结自己的人生?


事实上,在张小龙彷徨的时刻,马化腾已经亟需这位天才的支援。2010年9月,3Q大战爆发,QQ被360逼入死角,腾讯几乎到达历史上最危急的时刻。


张小龙也到了真正证明自己的时刻。


2010年10月,移动即时通讯软件Kik上线,15天斩获了100万用户。张小龙认为,类似Kik的App极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挑战QQ,这种威胁不亚于360的冲击。于是,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建议腾讯补做一个类似的App。


也就在一两个小时后,没睡的马化腾便回复了邮件:马上就做!


显然,微信的开发初衷极具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考量,它最初只是腾讯的一个“补丁”,并照搬了他人创意。甚至于,为了尽可能周全,马化腾同时上马了三个相似的App研发项目。


然而,与另外两个研发小组不同,张小龙的这一个最渴望成功,也最肆无忌惮。


尽管当时仍然只是腾讯权力体系中的边缘人物,张小龙把微信的域名最初定为了next.qq.com,似乎表明他就要抢班夺权了。据传,看到这个域名后,马化腾把张小龙请去“吃饭”,罕见地“训诫”了一番。之后,域名才变成weixin.com。


事实上,论人脉和资源,张小龙的微信研发小组是最不可能成功的,内部人都不看好。但是,开始研发后,张小龙整个人似乎都被打了鸡血:他每天会花六七个小时的时间逐条查看用户的帖子,从中体会用户的感受;他会对按钮的位置,一个图像的几个像素做出具体的安排,甚至为会话列表每一行高度减少两个像素安排了一次更新。


所有人都明白,张小龙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错过了太多的风口。即便拥有Foxmail、QQ邮箱这样的成功,但对如此技术天才而言还是垃圾、还是虚度光阴。


在张小龙疯狂加推下,他身边的十几名程序员亦陷入了疯狂。他们挤在一个狭窄的办公区,时刻待在屏幕前,不停歇地敲击着代码,吃饭叫外卖,累了点支烟,或者做几个俯卧撑。


有人曾以此批判张小龙,以牺牲程序员的健康达到目的。然而,这也从侧面说明,微信不是一次性成功的。张小龙说,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


微信1.0版本的“免费短信”根本没有触及用户的痛点,因为中国人连运营商的包月套餐短信都用不完;微信1.2版本转向“图片分享”,可是市场反应冷淡,并未符合“图片为王的移动社交”预想;直到微信2.0版本,张小龙上线了“语音通信”,微信变成了免费电话,市场才突然被引爆了,用户数出现井喷。


但是,带有语音功能的微信无疑动了运营商的蛋糕,据传他们通过腾讯高管递去了不满;就连腾讯内部似乎也出现了对微信项目的阻挠,导致另外两个项目组迫于压力而结束研发。


最后,只剩下张小龙,他事实上选择了不管不顾。


或许,历史确实是由疯子创造的——就在微信2.5发布的前一天,张小龙升任腾讯副总裁,一个他以前从未企及的位置。


只有一个张小龙

 

张小龙喜欢汪峰的一首歌:《一百万吨的信念》。


他曾想在微信启动页面上放这首歌。但是,熟悉这首歌的人应该清楚,它的歌词太“黑暗”了,腾讯不可能有人同意放它——


不要相信电视广告,不要相信排行大榜……不要期许好人相助,好人都在挖煤倒土……你可以相信最为糟糕的事情,它每天都在我们周围接连发生,你至少需要有一百万吨的信念,也许或可能勉强继续活下去……


在一次内部演讲中,张小龙开场前就放了这首歌,与几百名观众安静地听完。他说,这首歌和微信一样,都发现了社会的某股暗涌。


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地揣测,张小龙是听着这首歌,在绝望中坚强,在坚强中守望,扛过了所有的风波。同时,在义无反顾的激情中,他为微信融入了他所理解的人性、文艺与哲学。


就在微信的竞争对手米聊“天真”地认为微信将抄袭其大获成功的涂鸦功能时,微信3.0出人意料地提供了“查看附近的人”与“摇一摇”。


查看附近的人使得微信接入QQ及邮箱用户数据,目的性直接的强推促使微信用户一举突破2 000万,奠定了领先地位。


摇一摇则是张小龙孤独体验的又一次实践和复制。摇一摇的动作、摇后取自《反恐精英》来复枪的声音,以及页面分开一下出现的裸体大卫图片,都是张小龙团队尝试无数遍后的设计。它们的组合要达到张小龙所要求的感觉,向弗洛伊德致敬,体验到“性的冲动”,或谓之“爽”。


在一次大学论坛上,张小龙说,对这些设计他感到非常满意,微信绝对是市面上同类App中最爽的。


准确地说,张小龙已经不再是那个给雷军报价15万元的不自信的张小龙。随着微信用户数的逆天增长,他开始充满信心,并按部就班,步步为营。


在竞争对手抄袭“摇一摇”后,马化腾曾忧虑地表示微信是否需要增加一些功能。


对这位成功到无以复加的老板,张小龙说了不。他的产品哲学里反感功能“复杂”,以及一切增加用户选项的设计。他甚至拒绝个性化,把它称为产品经理不自信的炫技。


因此,张小龙才以乔布斯的口吻定义道:极简才能不被超越。


种种迹象表明,张小龙进入了他自己的“道”。


一部分“道”源于孤独者的相惜,对弱者以及脆弱人心的心灵捕捉。


比如微信没有“已送达”,那是因为张小龙认为“已送达”会给接收信息的用户带来无形的压力。


包括微信朋友圈对发送文字的“不友好”,也包含张小龙为用户考虑的仁慈:让一个人“写好”是很难的,获赞更非易事;如果鼓励发送图片,朋友圈将降至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使用,获得比新浪微博更多的受众。


另一部分“道”,则可能源于一位极客、天才、艺术家对产品的偏执与热爱。


微信4.0推出后,朋友圈、公众号陆续上线。虽然在马化腾的数次“劝说”下,张小龙才同意在朋友圈中出现广告,但是他设置了每次1 000万元的门槛,只允许有实力、做得漂亮的人进来。


微信甚至会主动清理营销号和水军,把自己与营销渠道尽量区隔开来。


张小龙特别强调,这些举动不是因为克制,只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事不应该做或者做不到,所以不做。


进入2016年,张小龙甚至担心起微信会黏住用户,荒诞不经地提出了“用完即走”的产品逻辑。当他和同事吃饭、开会,他都会规定“不能看微信”。


张小龙把这些反思称为产品真正的人文表达——人文不是所谓的小清新,或是人们看得到的地方,而是影响每一个功能、贯穿产品始终的脉络,或灵魂之所在。


张小龙变了,也没有变,还是少有人能够跟随他。


所有人都在试图黏住用户,都在彰显自己对商业变现的渴望。张小龙则希望达到一个境界:用户需要我才想起我、想起我一定离不开我,商业价值自然而然地到来。


这是一种典型的上帝视角。上帝说,水往低处流,它就一定会往低处流。微信的野心不能再以App来定义,而是整个世界,一个可以满足用户社交、情感与自我实现的地方。


因此也不难理解,张小龙会把他的产品哲学用到现实的招聘里:必须读过《乔布斯传》和《失控》,必须喜欢摇滚乐。


CTO中的大拿冯大辉说,没有张小龙,当然成就不了微信,但是尽信张小龙则不如没有张小龙。“张小龙+微信团队+腾讯”才能成就微信,才能成就那些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产品哲学。


终于,张小龙再一次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张小龙为微信5.0专门加上的打飞机游戏,简约、爽快而又尽兴,越到后面越是考验玩家的耐力与技巧。这和他充满曲折、险境与机会的独特人生相似,少有人能够在孤独中坚守如此之久,最后又如此畅快地宣泄。


入世的极客

(2016年1月9日小程序启动当日)

有人问: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张小龙答:说明纯粹也能成功。


极客是纯粹的,但在二十年前极客不可能成功。二十年后的今天,美国有一位极客乘风口而上,一跃转型为企业家、资本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就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与小扎不同,张小龙没有完成那“一跃”。但是,正如Facebook对小扎的影响,微信也正在急速地把张小龙推向商业生态的前沿。


从2014年微信事业群独立,马化腾等腾讯首脑事实上已把微信商业化全权交由张小龙打理。有一段时间,仅腾讯内部就有120多个项目排队申请接入微信。


我们能够看到,三年来,张小龙从逃避,到试探,再到主动出击的变化。从轻易不把话说满,深居简出到不参加深圳总部例会的程度,发展到为“小程序”站台,明确地表达了“微信不做大不做平台就会死掉”的态度。


如果说朋友圈、公众号、服务号实现了别人的创业,“小程序”则属于张小龙自己的创业,以致“紧张”到要为此铺垫一年有余。


“小程序”首先是去中心化的自我救赎。


张小龙可能已经意识到,微信终究有一天,或已经与百度搜索、淘宝网一样沦为人们“厌烦的平台”。与其日后被他人革命,不如允许商家以“小程序”的形态,在自己身上各展其能地获取流量,连接可以连接的一切。


最终,所有人的努力沉淀于微信,所有商业价值生发于微信。


“小程序”更是张小龙决定颠覆一切的起点。


与互联网世界目前所依赖的URL(网址)不同,“小程序”依赖的互联网入口是二维码。它甚至已经摆脱了浏览器、页面等传统互联网形式,不但能连接已经存在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事实上还能连接没有屏幕的真实世界,实现万物互联,“所见即所得”。


还记得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到得一个小程序应用场景吗——扫汽车站二维码就能购买车票,不用排队,不用注册,不用关注,用完即走。


2012年5月23日,张小龙在朋友圈里写道: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


——为了这一天,张小龙蛰伏的时间甚至比我们想象的更久。


拥有“小程序”的微信是否能够变革互联网世界,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目前最具实力颠覆一切的,无疑就是腾讯、就是微信。


无怪乎李开复无奈地说,因为微信,腾讯应该是全世界互联网行业里最垄断的公司,同时也最看好他们。


显然,在许多人心中,张小龙已经走上“神坛”,孤独的神坛。


微信更新了很多代,但每次打开微信,人们都能看到一个小人孤零零地站在庞大的地球之外,遥望着蓝色的家园。


微信团队曾有人建议,再加一个人吧。张小龙说不: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也许大家有所不知,那个小人就是他自己。



 

2017-02-19 17:26: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bb690102xa2s.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