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都礼崩乐坏了,还奢谈什么年味儿!
○许石林
临近农历新年,各种有关年味儿的讨论越来越多了,路子是很清晰的:一是感觉物质越来越丰富了;二是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三是问;怎么才能让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再多增加一些年味儿。
吃的不说了,让你回到穷而有味儿的年,不可能,也没必要。那时候你过年,旧衣服上罩一件新衣服,怀里多揣两块水果糖就陡然有了优越感,就高兴得大获年味儿……这个,不能用来要求今天的过年。
有的说不让放鞭炮,使年味儿越来越淡的——瞎说!没有鞭炮的时代人就不过年?无论如何,鞭炮是助兴的,你一点兴都没有,就是把你放到火药桶上轰到空中,你也没有味儿。我是反对城市里过年燃放鞭炮的,人口密度大,居住的都是楼房,一旦发生意外,你就后悔过年了。我看着一些县城也纷纷建造三四十层的住宅楼,就很想提醒买楼的:你是否了解这些小城市的消防设备够不够用。再说,近二三十年来,即便是乡下,燃放鞭炮也是无节制的肆意燃放,以为燃放得越多,越能得到天地神灵的特殊照顾,这纯粹是以愚贱小人之心揣度神圣之腹。
其实,别瞎猜了,过年没年味儿,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联系关系的文化程序出了问题了,一到过年,这个文化程序就不给力,就短路或死机。
所以,今年中华书局邀请专家就过年做讲座,题目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讲解过年的礼俗了,而是讲过年的礼俗消失的原因。看这题目设置,就是彻底将过年已经没有年味儿、年味儿已经消失殆尽等等,当作前提了。不像过去那样不甘心承认。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儿。
贫穷才有味儿?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怎么讲?放鞭炮才有味儿,尽管这些年不让燃放,可是,你放得还少吗?不也照样没味儿?
其实,年味儿越来越淡薄的原因,用过去的一句话说,就是:礼崩乐坏了,所以,年就过的没文化、没味儿了。
舍此,没有其他原因。
近些天,朋友圈疯传几个北方农村拜年的视频:山东、河南、苏北等地农村的拜年情景——大年初一,本村本族之间,不同宗族之间相互拜年,男女分别结队,行叩拜礼,有的还请乐队伴奏,受拜者为族中长辈。由于人多,拜年磕头就在庭院甚至马路上举行,虽然没有铺拜毡、整队、唱赞,而是随人随地而行,人多势众,齐刷刷地跪倒,礼拜如仪,长辈受礼,喜气洋洋,端出花生糖果散发,场面非常动人。拜完一家,又走到下一家,途中与别的家族拜年的人群相遇,彼此朗声打招呼,显得非常亲热又好。
我观此礼俗有如下好处:
一、明父父子子之序,使人从每年的第一天,就强化自己的身份感:当长辈的德行事功要方方面面像长辈,当晚辈的楷模,配受晚辈这一拜;而当晚辈的要像晚辈,恭恭敬敬地叩拜下去,向长辈祝福,也是向长辈学习,因为晚辈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晚辈的长辈。
二、敦亲睦族、善和乡党,磕头拜年,化解了一年当中,许多避免不了的却纷纷扰扰难以言说的尴尬和矛盾,亲族由此得以谅解、和睦,日常关系懈怠、彼此来往松散的,由此得以整饬紧密;邻里乡党,不同家族之间,彼此通好礼敬,不同宗族,在拜年中,攀比炫耀人丁,又竞争礼节礼数,颇有君子之争,揖让而已之风。于是,过年才有了过年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前贤不断丰富增饰过年的目的和意义。
这些拜年礼俗,也许今日粗鄙浅躁愚顽之徒视之,或以为奇异,而不觉其礼乐的文化实质。
传统的过年,就是礼俗过年,礼节往来,美而有序。
今天,多数是新文艺过年、娱乐过年。新文艺多无根浮游,各种祝福,显得虚头巴脑的。
过年,礼乐之外,敷以娱乐功能,是必须的,但娱乐无度,以为娱乐无尽就是过年,我看娱乐节目的制造者和表演者,在电视上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就是给大家过年增添一点笑声、供人一乐而已。巧言令色,你以娱乐而掩盖、排挤、干扰、覆盖礼乐,不就是“紫之夺朱也”、“郑声之乱雅乐也”?
礼崩乐坏,非自今日始,礼俗之于人,是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而不是狂欢和放纵的,所以,礼数一定会使人受拘束,避繁难而求便易是人性,所以,即使是在古代,礼俗也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人松弛的、怠慢的,正因如此,才需要经常不断地被人强调并整饬、申明、修复,犹如鞋带、腰带会松弛,因此才需要经常紧一紧。
年味儿越来越淡,原因就这么简单,你不执行礼俗,不受拘束,总想娱乐放纵还要有年味儿。都礼崩乐坏了,还奢谈什么年味儿!汉代有人说,你这种想法就是:“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不可能的。
2017年1月11日晨于南阳邓州希文宾馆
2017-01-12 02: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