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2016岁末:梦回北大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6 17: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上次来北大是2008年。2016年12月2日,笔者在北大外国语学院客座讲了一堂课,两个小时,口干舌燥。笔者感受到北大学生的高智商提问,其水准应当说在加拿大名校大学生之上。只是学生大多比较腼腆,举手提问时候可以看出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而且他们提问时候都站起来,其实没有必要。加拿大学生提问可以坐在原地,这样不会挡住后排的学生观察老师互动中的表情和手势。
笔者短短几日两度造访北大,还有这样一些感受——
第一,不管中国社会大的风气如何,北大依然有一批雷打不动、安心治学、富有良知的学者、教授。笔者很喜欢听他们针砭时弊、慷慨陈词,因为学者的使命就是批判社会,而不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式的歌功颂德。在国外一样,笔者多年前曾担任一个美国教授的助教,配合她批阅学生的论文。当时,凡是她看到为政府歌功颂德的作文都大发雷霆,全部不及格;而看到批判性的作文,她都大加欣赏。他们认为,政府在批判声中检省自我,社会在批判声中进步,这是西方社会的根本价值观。批判并非是妖魔化,而歌功颂德也并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灵丹妙药。在批判中改进制度建设(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才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
第二,由于师生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加上民国时期北大的光荣传统,如今的北大完全可以跻身世界十强之列,但是由于政治挂帅、意识形态的管控,师生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好几个师生反映道,谷歌的屏蔽,给备课带来很大的麻烦,而百度几乎搜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资料来。还有几个教授反映,学校里经常会限制“敏感”话题,所以常常会给访问学者带来一些困惑。究竟什么“敏感”呢?“敏感”才说明课题的重要性,说明它处于真空地带,需要有人来填补空白,师生也需要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同步。
第三,北大有老楼也有新楼,很多院系办公室在舒适度、人性化和审美上与世界名校差距不小,和北大的地位严重不符。但是,笔者走访了个别教授的独立的工作室,里面还是很和国际接轨的。这一看也能看出端倪来——一是该教授必有国外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二是在布置办公场所时候该教授有相当主动权,但是这只是个案而已。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