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上世纪有个“好人好事”的年代
四叔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那时候有一个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好人好事”一词,成为当时判定一个少年儿童品行的标签。于是乎,孩子们争相去“找”“好人好事”“做”。其间闹出不少笑话,至今忆及,不禁哑然。
四叔小学三年级的班长,平时“好人好事”做得最多,老师常表扬他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段时间不知何故,班长落在了后头,急于迎头赶上。一天过大马路,汽车稀少,自行车却是川流不息。四叔不远处看到,班长搀着一位白发老大娘,正横过马路,走到路当间,却见大娘一把推开班长,独自气呼呼返回起点。你道为啥?原来大娘要去的是这边的百货店,与马路对面南辕北辙,班长只想着做好事,不问就里,拉着大娘便走,待走到路当间大娘方醒悟,嘴里嘟囔:这孩子搀我到对面去干什么?!扭身回了原路。班长精心准备的一件“好人好事”,泡汤了。
班上有位女同学,清瘦腼腆,帮人挑粪推车的重体力活干不了,天天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做的“好人好事”苦恼。这天上学前,缠着她妈要五分钱,称买米花糖(六七十年代孩子们最喜欢最廉价的零食之一)吃。到了学校,她背过人去,急匆匆将那枚五份的硬币交到老师手上。老师问哪儿来的?她答:路上捡的。课堂上,老师讲手举五分硬币,美美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一通,坐在教室前排的她激动兴奋,心狂跳,脸绯红。哪知当天傍晚,同班一位邻居家的女孩,回村把她拾金不昧的事说给了她妈。夜黑人静,她妈关上房门,美美地朝她屁股抽了两笤帚。
每隔一段时间,学校会请村上一位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来忆苦思甜,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忆到难过处,老贫农声泪俱下。这时候,用官话说,是考验你的阶级感情的时候,全操场的师生都得跟着流泪才是。有一个叫根社的家伙,就站在四叔旁边,眼瞅别人都泪汪汪,他干瞪眼没泪水。猛抬头发现主席台上的校长盯着他,慌忙将头低下,吐一口唾沫到手里,悄悄抹到两眼上。恰巧那天上学前他娘让他上房掏烟囱,忘了洗手,这一抹,两眼成了熊猫,差点把正努力沉浸在伤痛中的四叔逗笑。
一位男同学,路过公社院墙外,几个工人正在搬砖砌围墙。他想,这不正是一件好事可做吗,立马放下书包帮人家搬砖。那时候工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搬砖有一种专门的工具,叫捏子,粗钢筋做的,一次可捏五块砖。他手小力气小,非也要一次捏五块,结果一不小心,手里的砖头散落,重重砸在右脚趾头上。忙活的工人脱下他的鞋一看,拇指盖砸劈了,血丝呼啦。他疼得要哭,不敢出声,怕人笑话,可忍不住呼哧呼哧抽泣。好事没做成,还害得两 个工人丢下活陪他去卫生所上药包扎。更麻烦的还在后头,他母亲是个母夜叉,第二天背着他到人家工地上非要个说法,吵闹着问她儿子残废了谁管。不愉快了好些日子。
村子在塬坡底下,学校在半坡上,往北就是北塬。这天傍晚放学的路上,生产队好几个人沿坡向北吆喝,有的手持鞭子,有的拿根树枝。堪娃家就是这个队里的,他乍着耳朵听了半晌,原来队里的一头驴不见了。堪娃路边折下一根柳树枝,跟上吆喝的村民就往北寻。众人越走越远,天黑实了,堪娃的一只鞋都跑丢了,驴连个影子也没有。时至半夜,饥肠辘辘,众人来到塬上一个堡子,分头行动。黑灯瞎火,堪娃却认得这堡子是他舅家,饿得顾不上找驴了,他自个儿摸索着敲开了他舅家婆的门。舅家婆突见狼狈饥荒的外孙半夜而至,吓了一跳,问他咋了,他已没力气说明,只一个劲喊饿。舅家婆赶紧给在锅上热了两个馍。堪娃狼吞虎咽完,倒头就在炕上呼呼入睡了。后半夜寻驴的人先后回村,堪娃妈急得到处找娃,这会子正好撞见寻驴的这伙人,问:我娃呢?众面面相觑,是呀,那小子呢?不是一直跟着吗?咋不见人了?这一夜,找驴退居其次,找堪娃变成头等大事。直到第二天他二舅把堪娃囫囵送回家来,一场虚惊才平息。
四叔也做过一回招骂的好事。伏天里收苞米,生产队把一大块地分成若干小块,由各家各户承包了去收,谁家先收完谁家就可回去歇着。四叔放学,见路边一家两口子躬身玉米地里挥汗如雨,抬脚钻进田间就帮着人家干。三下五除二帮着他们收完了,长出一口气往回走,突然见爹妈从苞米地理汗津津出来。两口子当着爹妈的面直夸赞四叔好孩子,四叔斜过眼去,瞅见爹气得脖子上青筋鼓突突的。回到家爹撂给四叔一句酸话:我娃能啊,舍己救人呢嘛!
对于一个过往的时代现象,我们不应草率地做道德评判。我们生命中凡发生了的,四叔认为,那就是合理的。何况,教人做“好人好事”,总比教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要好。
(四叔在这儿有个小小心愿,希望博友们能在拙文之后,续写你们曾经经历或听说过的奇葩“好人好事”,共享时代记忆。)
2016-12-18 11: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