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你可能一直误解“刑不上大夫”这句话
——“刑上大夫”说
○许石林
【找出十几年前的一篇小文,看着玩儿吧——】
赵孟頫是著名的书画大家,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但在宋朝只当了个小官儿。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后,这个才气英迈、神采焕发的前朝皇室后裔,被发现具有极高的统战价值,于是,元朝对赵孟頫予以“重用”,给元朝皇帝起草文件、诏书。他的官最高当到了魏国公。后世有人说他的字“媚”,就是指他没有为大宋朝殉节,反而在蒙元朝廷有吃有喝。
赵孟頫在元朝混得很风光。
这位元朝的红人,有一次受了很大的委屈:他有一天上班偶尔迟到,让当值的蒙古贵族桑哥当众打了一顿鞭子。骨子里到底有那点儿前朝“贵气”加上自身才气,以及元朝皇帝培养出的得意之气的赵孟頫就受不了了。受不了,又不敢当场埋怨顶撞,私下对自己的好友发牢骚说:自古刑不上大夫,辱士大夫就是辱朝廷。
他竟然发起这种天真的牢骚,听上去极像是撒娇。他既是发牢骚,又是批评蒙元贵族粗鲁不知礼,要说赵孟頫的话语中还有些看不起桑哥的意思,也可以。
不过他后面这半句话倒是说对了:辱士士大夫就是辱朝廷。
其实他的话要更精确一点:辱当官的就是辱朝廷。
“刑不上大夫”,后面紧接着一句是“礼不下庶民”。最初,这是习惯,后来演变成类似法律一样的东西,保护的是统治者的脸面。古人治国,德主刑辅,喻小民以利,后又加上宗教,如民不听话,施以刑罚。而对士大夫,则喻之以义,即把士大夫首先假设为君子,不主张以刑罚戒惧之,倡导士大夫做道德文章的楷模。在古人的观念里,士大夫就是最先进的队伍、最优秀的人群,因此,应当成为万众表率。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就是说,在士大夫的道德文章力量的表率作用牵引下,人民各安其命,官员各司其职,天下就太平无事。
但是,老子的这个话说的是至高理想,是所有帝王的梦想,什么事也没发生,得以永享太平福威。这个理想,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做到过。但是,理想的存在意义不是它一定被实现,而在于它具有牵引远大目标的作用。你相信它会有,比不相信它会有,对现实的作用大不一样。
简而言之,“刑不上大夫”,不是说无论士大夫做了什么坏事、犯了什么罪,都不受刑罚。它要的是官员们的自觉,最好不要行为不轨,贪妄犯罪,引来刑罚加身。事实上,历史上对官员施以重刑的事例多得不可胜数,古代中国刑罚极其发达,走在世界最前列,许多刑罚就是用在士大夫身上才被人了解的,有些刑罚普通百姓都没有资格体验,就像现在,老百姓就没有资格被“双规”一样。
根据这个道理,士大夫是朝廷的脸面和形象,不受刑罚的侮辱,如果受了侮辱,就是给朝廷脸上抹黑,就是损坏朝廷形象。那么,选拔任用官员的体制、标准和方法,推荐官员的老领导,在官员受了侮辱的同时,自然地要承受侮辱。就是说,犯了罪的官员受了刑罚,那就不是侮辱朝廷和主管官员的部门比如吏部,而是朝廷和吏部本身有问题,应该感到羞耻,甚至,原理上讲,应该受到刑罚。
现在也一样,政府官员犯罪,就是政府蒙羞,就是选拔任用官员的机制、部门及标准有问题。虽然你可以说一个犯了罪的官员此刻已经不是官员了,“由一个好干部堕落为国家人民的罪人”,是过去说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是如何与国家人民为敌的,是如何招致刑罚加身的,恐怕不只是他本人的问题。
对一个犯了罪的官员予以应有的惩罚,是法律的神圣尊严的体现,但是如果处理不到位,反而会杀伤公众及别的官员对法律的信任。同样,对官员犯罪的反思和认识不到位,到不了一个层次上,照样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桃花扇底看前朝》
2016-10-21 19: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