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用争论的时间去读经吧
○许石林
两条新闻,一条是:教育部明年继续加大对高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计划在许多高校招收国学班,同时逐步将书法等列入必修课程。另一条是:复旦大学儒学院成立,探索“儒学现代化”之路。
两条都是好消息。
只是,儒学要什么现代化?儒学不一直很现代吗?
其实,大学做专业国学教育,在深圳大学文学院早就实行了,每年从已经入学的本科生中,进行二次招收,编入国学班,进行四年系统的国学学习,这是章必功老校长和景海峰院长的做法,收效非常好。
大约十年多前,不才就开始私下对人说:赶紧读传统的书,别到时候来不及。什么时候来不及?就是等教育部看全国具备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就会在体制内教育中全面开展传统教育即国学教育。现在之所以不敢大规模提倡,不敢制度性地大规模推广,甚至都不看一定范围内试点,是因为目前的国学师资不是力量薄弱的问题,是稀缺得令人稍微一了解就心惊肉跳地那么尴尬和危险。
教育部在进步,这是事实。但是,一般人感觉类似教育部,对民间有关教育改革的良策是傲慢的、麻木的,甚至是拒绝的。其实,教育部还在等待,也不是不作为地等待,也在缓慢地、试探性地、局部试验,在等待条件的成熟。经过了近十年的各种调试和探索,教育部对国学教育的理念和态度逐渐明朗,但还未到全面推进的时候,即通常说的,条件还未成熟,甚至政策也会有想像中的反复。现在民间对国学教育越是理解深透到位的人,对教育部的慢慢腾腾、含含糊糊越是不耐烦,甚至愤怒。那些自身国学修养较好的人,对此一定会焦虑甚至愤怒的:怎么自己的春天还没有到?别急,慢慢来,你个人的春天是舒适的温室,许多人的春天才能形成气候。欲速则不达,不是借口。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学习本来就是艰苦的事情,也不容易见效。不如娱乐项目那么热闹、动静大,因此,有关方面扶持读书的力度,永远不如对娱乐的投入。
三年前,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和罗湖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等主办,深圳市杂文学会承办的国学公益项目《说文解字——中华经典古诗文公益课堂》启动,主办方代表说:今天我们已经感受到国学学习和国学教育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应该得益于近数十年来,用各种方式顽强地志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他们自身也许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毛病很多,有纯学问的、也有商业的,他们各自的方法在实验中也有过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失误,但是,这样经过了数十年的艰苦积累和营造,以上那些种种真心虔敬的传统文化信仰者和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企图达到其他目的的,客观上都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营造,起到了各自的作用。
现今国学学习似乎热了,其实更多的是嘴上的热。真正的热,是行动上的热。有多少人,对传统的经义章句烂熟于心,口说笔写,纵横莫挡,却在生活行动中,处处违背,做不出一点符合圣贤经义的事;有的玄谈宇宙外空,却于活着的传统民俗、自的家婚丧嫁娶都束手无策。
恢复传统文化,犹如在戈壁滩搞绿化,你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能长出根深叶茂的参天良木——当然,要是能这样该多好啊!条件所限,通常只能是先试图恢复一些抗旱性强的草,这些草多了,环境稍微改善,别的草也能生长,如此,渐渐地,能长灌木丛,涵养土壤,再到能长稍大一些的杂木,最后,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才能长高大俊伟的乔木。
对于在全国大范围恢复传统之学,要有在戈壁滩营造植被一样的起码的耐心,一个人对当下的国学环境尽管不满意,但也应该有一些担待和忍耐。
不否认,学问有先后,资质有差别。这样的忍耐和担待,对于当今那些传统学问精深渊雅,甚至可以追比古人的饱学才智之士,是不公平的,有一种笼中鸟有翅膀难展的困顿。这就需要社会公众,从意识中对这些走在前面的人,有所爱护和关照。任何走在前的人,都有避免不了的高傲和狂狷,与当下时代的种种不适应与违和,因此,营造恢复传统之学的环境,要营造对这些高傲和狂狷之士的理解和优容的社会心理和环境。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骤然临之,产生不必要的争论或矛盾。
比如,近期有关王财贵式读经,又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王财贵先生的读经法,当然不应该是最臻于完美的方法,我理解为是这个时代一定阶段不得已的方法。“小子,何莫学夫《诗》!”——孔子的理念在前,教育应该是涵养人的性情,即“兴于诗”。
但是,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条件和机缘去接受如此好的教育,你懂得了思想理念,也未必有条件去做。正如你有条件吃满汉全席,就不要嫌弃啃窝头就咸菜的人嘛;您酒足饭饱从酒店出来,打着饱嗝看见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盒饭的民工,不要打翻他们的饭盒并训斥他们不懂美食,您应该庆幸他们还有盒饭吃。对于读经,您应该嘉善而矜不能,尊贤而容众。
有网站、媒体采访我,问对当下的读经之争有什么看法,答复:用争论的时间去读经吧。
2016年9月4日
————《桃花扇底看前朝》
2016-09-05 02: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