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学《论语》不是为学而学,传承的目标还是要跟着《论语》精神去做,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是因为后人想做想传承才去学去研究。比如“君子与人小”问题,“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是动态的,不停地角色转变的,但这种转换是需要修行需要不断自我提高的,这种从“小人”到“君子”的修炼在当今社会,意义非常巨大。
为此,王蔚教授以其自身体会,讲了其本人学《论语》的转化过程。
王教授言:孔子有句话,一个人如果有周公的美德,有周公的才能,但你有两个毛病就完了——一是骄横二是吝啬。我实事求是告诉大家,在我没学之前这两个毛病都很大,一是觉得自己有点才,会写诗,会讲《论语》,凡是玩的事情没不会的,自视有些才华,骄娇二气均沾。但学了《论语》以后,觉得孔子讲得对,三人行,择其善者而改之,这样我就向君子之目标迈进。二是吝啬。原来生活的非常苦,家里连饭也吃不上,当有钱时不舍得花钱,但学了《论语》以后,孔子讲,吝啬不可有,所以强迫自己不吝啬。
王蔚教授讲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过去他是怎么送礼的?包两个红包,一个包一个数,A是少的,B是多的,到了现场如果大家都靠近A 那个数,就送A包;如果都靠近B那个数,就送B包,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内心吝啬。学《论语》后他改了,送礼的时候先判断送一千,那送出去的是两千。比如送书,本想送五十本,结果送出来的是一百本,这是其内心斗争的结果——用双倍输出战胜吝啬之心。
别的不说,学了《论语》中还有一句话,给王教授的印象很深“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19章》)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可以光明磊落,虽然有些人靠着歪门邪道也能生存,可能度过危机,但也仅仅是侥幸度过危机而已。王教授从他自身的转变觉得《论语》有益于内心修养的改变,所以他到处讲《论语》,并有志向在未来几年要在山东讲遍,并且影响全国。其原因就是他从讲《论语》中得到了快乐,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吸纳孔子的智慧,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就像他所说的只不过给学生写了八个字,结果影响了学生一生,这种传承的力量太巨大了!
对此我们也感慨万千:我们之所以能和王蔚教授结缘,是冥冥当中有神灵相助,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对学习跟随者的影响。我们听了关于《论语》的很多话题,很多人都会有很多感受。特别凑巧,我们在学谋时,王教授讲谋,这些年我们欠缺信仰欠缺文明、我们国家我们企业到了转型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有根,刚才说到君子的仁德,君子的敬畏、君子的自省,这是一个文明的传承。
学《论语》,听先贤的声音,让我们想到文艺复兴。看看欧洲和美国,他们现在的文明,他们的幸福,他们的科技,包括社会的祥和,应该说是我们追求的,他们从中世纪那么黑暗能发展到现在,我们现在实际是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复兴运动中,精英领导者的探索者们,就是像王蔚教授等一批的先觉醒者先行动者,他们静心研究传统文化,提取文化营养,来为民族复自信。王教授在太阳谷的“传道”,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衷心祝愿王教授为我们的古圣先贤文化的宏扬所做的每一份努力会使更多人受惠!祝愿王教授的愿望早日实现。
2016-09-22 19: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