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中国将迎中医发展新浪潮
Saturday, July 9, 2016 9:54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中医药的发展在何方?

中医药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打破目前“四分五裂”的管理局面,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盘棋。

很多老百姓喜欢看中医,是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人想看中医,却看不上好中医。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日渐萎缩。

西医进入中国不过区区百年,却成为主流医学。反观中医药,其发展明显滞后,沦落为边缘医学。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是辅助手段,直到没救了才想起看中医,“死马当成活马医”。尽管我国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但中医药不科学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不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解开束缚中医药发展的桎梏,消除对中医药的歧视,最紧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走好中医药改革“最先一公里”。所谓“最先一公里”,就是从立法入手,改革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依法保护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如今,中医药法还未进入立法审议,很多困扰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问题亟待解决。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条文的前提下,即使中医药法出台,也很难为中医药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例如,执业医师法用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有一技之长的中医师达不到法定的从业要求。药品管理法用管西药的方法管理中医制剂,传统的丸散膏丹摘不掉“非法”的帽子。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期待法治为中医药发展松开绑绳,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

走好中医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满足老百姓切身利益,让人们看得上好中医。目前,中医阵地萎缩、人才青黄不接,院校教育培养出的中医不会看病,甚至沦为中医的掘墓人。一位中医学子说:“不是中医不行,只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最大的问题就出在我们的中医教育上。中医缺失的不仅仅是临床能力的培养,更是中医学子信心的建立。”中医生命力在于临床,没了临床阵地,中医早晚会走向灭亡。培养中医人才,必须尊重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西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是,这把“钥匙”并不掌握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手里,而是由财政、物价、医保、人事、教育、药监、农业等多个部门共同掌管,属于“九龙治水”。中医药事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利益调整格局,自然会遭遇各种“中梗阻”。中医药被定位为卫生、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五种资源,必须打破目前“四分五裂”的管理局面,打通“中梗阻”,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中医药全面发展的一盘棋。

年逾古稀的德国汉学家波克特说:“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古有明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呵护中华民族几千年,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岐黄之术,是当代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

中国将迎中医发展新浪潮
——第二届中医科学大会召开
 

中国网北京10月31日讯 (记者秦金月) 10月31日,由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医科学大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刘晓峰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发了全球对中医药的关注,中医药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百年一遇。因此,社会各界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医药法》的制定,加快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大有可为。他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中医特色康复、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文化和健康旅游等服务产业,大力推动中医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农工党中央原副主席、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认为,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妙手回春的案例数不胜数。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医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医的传承也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但总体上还是有厚实的民间基础。他表示,中医的发展既要坚持本土化,更要加快国际化步伐。

与会的中医专家们纷纷表示,受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激励,加上中国中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医文化、中医产业以及中医国际化发展都将进入快车道。我国将迎来中医发展的新浪潮。

“第二届中医科学大会”在京举行

据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龚建明介绍,中医科学大会以“科学认识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为宗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释中医药的内涵和价值,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中医药发展,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使中医药真正肩负起“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历史使命。

第二届中医科学大会的主题为“国粹中医健康中国”,旨在搭建一个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术推动的平台,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挖掘好、发展好和利用好中医药这一独特的卫生资源,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更好地融入、参与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健康中国”,助力“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届中医科学大会秘书长、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刘峻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大会的召开,不仅是顺应潮流,呼应屠呦呦获得诺奖事件,更是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务院今年5月份颁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该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而且明确指出,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上,农工党中央和中医药管理局还举办简短仪式,向福建省27000千名村医捐赠了27000套《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帮助福建省更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群众服务,让百姓得到实惠。

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统战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农工党各级组织代表、多个中医医院的医生代表、专家学者等出席会议。

毛嘉陵 撰稿
第一大趋势 —→
中医知识将成为全人类的“健康知识财富”

      人们将具有在世界上广泛存在、被认可和可学的观念、文化及科学知识,称其为具有“普世价值”,能给全人类带来可实现共享的知识财富。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呢?又能否造福全人类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看看:

①广泛性:中医在中国是与西医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医学,虽然目前还不是世界上的主流医学,但随着20世纪中后期中医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加入到了接受中医治疗的队伍中来,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华侨接受中医药保健和治疗。
②认可性:中医所主张的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仁爱、尊重生命等健康理念和医德思想,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具有被世界普遍认同的可能。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科学已走入很多误区、地球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西医所导致的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剧增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70年代后承认了中医的医疗价值,并在全球范围内予以大力推广。
③可学性:中医并非只有中国人才学得会,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背景的人,只要愿意都能学会中医。如果首先具备了中文基础和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背景,更容易学习,也更容易学好。目前到中国来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中,学中医的人数排第一。截至2009年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人数,在国内大学中排列第六名。
以前曾有人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甚至还有的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人的一种民俗,仅局限在华人圈内“信仰”和应用。但从最近几十年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快速传播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医药不仅具有普世价值,而且也必将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健康知识财富”。
第二大趋势 —→
中医养生将成为现代人的“标准健康方式”
大家都知道扁鹊是一位名医,有一次曾对朋友说:“我比我两个哥哥差远了。”朋友诧异道:“你还有两个医术高明的哥哥,我们怎么都没听说过呢?”扁鹊说:“我大哥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教你养生,让你在没有体会到病痛的时候,就将潜在的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因此,别人不会把我大哥当作救星来感激,所以他就没名气;我二哥在别人稍有不适或小病初起时,就予以及时调理,不让疾病进一步发生而影响身体,也就感受不到大的病痛,因此觉得用不着太多的感激并记住我二哥;我是在疾病发生后才能发现和对其治疗,也就是在他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我帮他消除了病痛,因此,他会把我当救星,我也就成了名医。”
以上虽然是一个历史故事,但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医药很重要的特色问题,这就是中医药养生。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痛苦,而且还可以给个人和国家节约一大笔医疗费开支。比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疲劳日久就会逐渐转变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再进一步累积就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关节疾病、生殖疾病、癌症等多种现代疑难病,甚至出现过劳死。可见,慢性病、疑难病很多时候都是由不适当的生活方式累积而引发,如果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静养、茶道、药膳、经络按摩、太极拳、养生书法、养生音乐等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作用的系列养生活动推广开来,就能大大地减少很多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是一种自然、立体和流畅的生活方式,既重视身心双修,更重视春夏秋冬季节、昼夜、地域等时空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顺应大自然的变化。
例如,中国古人强调按照“日出夜伏”原则安排日常生活,必须据此安排好昼夜的作息:
中医学认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白天阳气旺盛,阴气内伏。阳气多在体表运行,使体温升高,肌肤温暖,适合参与日常的生活工作等活动。如白天过度睡眠,则易使阳气失动、阴气失伏,以致神倦不振,缺乏朝气。夜间阳气入内,阴气偏盛,体温下降,肌肤趋凉,应卧床休息,以恢复白天消耗的精力和体力。如有的人因工作或娱乐经常熬更守夜,破坏了正常的生理节律,使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很易暗耗体内阴血,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症。可见顺应昼夜变化,使身体保持有规律地动静节律状态,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再如,春夏秋冬四季有着不同的养生方式,下面仅举一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介绍了春天的养生方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天风和日暖,阳气初升,万物生发萌动。人体皮肤毛孔空疏,机体处于舒展放松的状态,五脏六腑功能活跃,新陈代谢旺盛,脉象浮浅,轻按即得。此时易受风邪所伤,尤其是春阳之气常导致中老年人的旧病复发,有的人在冬季为御寒而穿得过多、吃得过热,使体内遏热,到了春季这些热也会随春气发泄出来。
在春天的晚上应睡得稍晚,睡觉应头向东方,以合东方之气,而早上则应早些起床,只要有8小时的睡眠就足够了。春天睡眠时间减少一些,活动时间长一点,可促进气血的畅通运行和改善新陈代谢。春天树林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负氧离子,因此一早在庭院、田园、树丛里缓缓散步,披散着头发,使全身肌肉骨骼放松,并保持着愉悦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自然状态更利于吸入清气、排泄体内的滞气。散完步后可梳头一、二百次,晚上用盐水洗足至膝,可排泄风毒。
由于春季气温时高时低,不能一下就脱掉厚衣,应一件一件地逐渐减少,以免引起感冒和引发旧病,尤其是老年体虚者更应注意。
在春天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宽广的心怀,切勿遇事就发怒,也不宜成天忧心忡忡、思这想那,只有精神愉悦,肝气舒畅,气血流通,才能顺应春升之气。
肝木味酸,木能克土,土在脏为脾,味为甘,春天应少吃酸味,可增加甜味,以养脾脏之气而不被过盛的肝气所克,应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也可吃一些辛辣食物,以助春阳之气,但不宜过度辛辣。多吃胡萝卜、莲白、元葱、花菜等时令蔬菜。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体来讲,主要针对三个阶段的三个原则:
一是未病时要“未病先防”:要注意摄生,防患于未然,尽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二是患病后要“已病防变”:要注意早诊断和早治疗,尽量防止病情加重;
三是病愈后要“瘥后调摄”:要注意处理后遗症,尽量防止疾病的复发。
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治未病”有利于大众健康和节约医疗健康资源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学习和接受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中医养生生活方式。因此,中医养生活动将会更加快速地进入家庭、进入办公室、进入工厂农村,成为现代人每天进行的“标准健康方式”。
第三大趋势 —→
中医诊疗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医疗体系”
西医虽然已经十分发达和非常先进,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不能治疗所有的疾病,甚至在治疗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麻烦和痛苦,这就是西医主张的对抗治疗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谐,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可怕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虽然中医很古老,但对很多常见病、疑难病不仅有疗效,甚至还有神奇的疗效,至今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医疗作用,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性回归自然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自然的医疗健康方式,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
从世界卫生组织(WHO)近30年来对中医药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
1975年成立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1976年将传统医学事业列为世界卫生组织主要工作之一。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三十届大会通过“促进和发展各国传统医学的训练和研究工作”的决议并设置传统医学专家委员会。
1977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会议上肯定了“传统医学”。
1978年成立传统医学规划署。
1981年成立国际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刊物《世界卫生》发表针灸专刊,宣传介绍针灸,并建议针灸可用来治疗43种疾病。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纪事》发表“针灸在现代保健中的应用”的社论,建议各国积极发展针灸工作。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特别制订国际所接受的标准针灸穴名方案。
1996年在意大利米兰提出63种针灸治疗适应病症。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了一个地区性的传统医药发展战略。
2003年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召开的年会上,制订了传统医学战略。
近年来,其他国家卫生部与我国卫生部之间签订的卫生协议中,已有70多个国家的协议涉及到中医药的内容,此外有20多个国家的政府直接与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
自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医药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1977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首次肯定了这一古老的疗法;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解除了对针刺的限制之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接受了针刺治疗的账单;在美国有识之士及部分政府官员支持下,1973年马萨诸塞州首先承认了中医针灸的合法地位,至1986年在全美51个州陆续确立了中医针灸合法地位。现在全美有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12000多家,年销售额达20多亿美元。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设立了“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集中了一医药精英,选用最先进仪器设备,专门从事中草药的研究开发。
2000年5月9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2000年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法。2000年5月16日,维州总督正式签署文件,宣布中医在维州立法。这表明中医在澳大利亚维州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科学,中医首次在西方国家得到法律认可,享有与西医同等的法律地位。
英国中医正走向“法制化”。为配合政府立法规则,保障行医安全,维护中医师的合法权益,管理和推动中医在英国的发展,2004年6月8日英国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chinese medicine council),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英国中医注册学会会长、伦敦中医学院院长的梅万方教授担任主席。2005年2月9日,英国卫生部召开了很重要的中医立法会议,梅教授做了两项重要发言,包括“中医立法工作组的组成建议书”和“中医从业人员的注册草案”供政府参考。2005年6月,英国卫生部正式成立了中医立法工作组,预期将于2007年正式成立补充替代医学委员会(cam council),届时中医将拥有自己的独立管理机构。
最近几十年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应用,已从民间的自生自灭状态向官方的介入、引导、组织、管理方向发展,这预示着中医诊疗将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医疗体系”。

 

2016-07-09 09:52:08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2wpj2.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