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守福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历代医学著作,记载了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理论,同时也反映了医风医德教育。逆古至今,中医十分重视医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大医精诚》论,其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古肛医贤从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来规范医生医德修养,这对加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大有裨益。现在医疗行业出现极少数收红包、拿回扣、搞开单提成,小病大处方,以物代药,同行互相拆台,既损害了病者和国家的利益,也与精神文明背道而驰。今特拟先贤有关论述,以为借鉴。
1、举贤荐能 虚怀若谷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医生也是如此。清代医家魏之秀《续名医业案》卷一载:李士材治一人伤寒,乃知腹有燥矢也,欲与大承气汤。病家惶惧不敢进。李曰:“君郡能辨是症者,惟施笠译耳。延诊之,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矢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此案中,李士材对自己的诊断虽有把握,但他当时的医名似乎还不足令病家信服,于是推荐施沛韦印证自己的诊断,坚定病家的信心,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叶天士曾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灵胎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援之故。”后叶续《外台秘要》,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古人尚有如此胸怀,存心可教。也令当今同一地区医院和医生之间互相贬低者汗颜。
2、尊重科学 反对迷信
扁鹊把“信巫不信医”列为不可治的禁例。《灵枢·赋风》篇指出:“卒然而病者,其何故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此病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没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博,其所从来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内经》指出疾病是由人体受邪气(致病因素)侵犯,气血内乱而发生,虽然这些因素一时不能用感官去察觉,但决非鬼神作崇。所以“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医者应当细致诊察病人,审视脉候,精神状态以病情变化,对那些相信鬼神的人,那就与他谈不上至深的医学道德了。又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塞暑之宜,赋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故祝由不能已也。”说明患了疾病,要相信医学,请医生治疗,如果靠求神问卜是无济于事的。提倡相信科学,反对鬼神迷信,划清了疾病与鬼神,医与巫的根本界限。
3、医名有别 业求精深
先贤把医者分为六种,即:“粗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者,曰国医;精工褊浅,学未精深者,曰庸医;但有时运造化者,曰时医。至于击鼓舞趋,祈禳疾病者,则谓之巫医耳。”医为仁术,关系性命,作为一名大医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素问·征四失论》指出:“道之大有,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渝,受以明为晦。”如果不明医道的神圣职责,不能明了其至理,则贻误病情。因此,《内经》强调医者必须认真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做到精益求精。所以要求医者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述论》)。充分说明医者必须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方能行医。如果“复师不率,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素问·征四失论》。或果“受师不率,使术不明,不察道从,是为妄行”《素问·方盛衰论》。严励批评那些不虚心学习,认真请教老师的粗工乱投药石,误人性命。反对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的医生,强调医者必须不断提高其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
4、诊治热情 细心周到
《素问·汤液醪醴论》明确强调:“病为本,医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指出医患关系上,病人为本,医生为标,两者密切配合,才能战胜疾病。《素问·五脏别论》还提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说明医患之间需要很好合作。《内经》提出医生必须针对患者的心理,做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工作。如《灵枢·师传》篇说:“人这性,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说明热情地对待病人,给予疏导,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病人能够配合。同时,《内经》还一再强调医德必须体现于诊治方面。《素问·方盛衰论》说:“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入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道甚明察,故能长久。”明确指出医者必须德行高尚,心地纯正,举止端庄,精神专一,怀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去从事诊疗工作,庶有意见而不致差错。反之,“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素问·征四失论》)。也难免在诊治上不出差错。
《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说明人们应具备道德修养。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当代著名中医秦伯末提出“做人要有人格,行医要有医德。”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应严格规范职业道德,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德崇高,令人景仰,明察至理,大家仿效。
(刊载《安徽省中医药学会1998年会论文集》,作者系霍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