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周小川在G20上海财政会议上告诉新闻媒体: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还要不断观察适时动态调整。这句话大为扭转了市场预期,而且在股票市场上表达十分充分而有效。但我们提醒过,不要自毁长城。因为我们看到一些“大媒体”解释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稳健”的基调下略有放松,但仍处界限之内的调整,绝非中国大规模强刺激经济的先兆。话虽不错,但意思很容易被利用,被“恶意引导”到“否认货币政策稳健略偏宽松”的解读,甚至被误导到紧缩方向。
今天又来了。某境外媒体引述易纲讲话时使用标题“稳健货币政策未变”。这句话貌似废话,谁说过稳健货币政策变了?而且并未见到过稳健货币政策生变的解读,那为什么要用“废话”做标题?因为,许多人读文章根本不看内文,更不去揣摩“言者原话字里行间的精确”,而只是看看标题,然后就断言。所以,标题是最容易误导的工具,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就是希望用标题去“误导市场”。
实际上,易纲本人的原话是:今年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对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支持部门会略偏宽松一些,但货币政策作为一个总量政策仍然是稳健的,政策取向並未改变。这样的解释不是非常到位吗?面对这样的原话,为什么不用“略偏宽松是结构性的”这样的标题,这不是更准确,更具新闻性?没有,它们用了“稳健货币政策未变”的标题,其用意是否在于“否定略偏宽松”?
更有甚者。一些媒体挑拨说:周小川与易纲、潘生功的观点矛盾。我咋看不出矛盾?实际上,早在稳健货币政策执行之初,周小川也是在“两会”的记者会上就解释过,稳健货币政策的提法在中国历史上用过,但稳健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既执行过紧缩,也执行过中性,还执行过宽松。因为,我们从不认为“稳健略偏宽松”超出稳健货币政策范畴。但为什么一些媒体如此“缺失专业水准”?
什么结果?一阵子乱七八糟的鼓噪之后,搅乱了市场视听,股市在良好技术形态良好之时,突然暴跌。这说明,良好的市场预期受到严重破坏。这是什么人才愿意看到的结果?当恶劣的言论恶化了市场预期、恶化了股市和中国经济之后,立即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看,宽松货币没用,所以不该宽松。我认为,这就他们要达到的目的。实际上,他们一直在用“日本宽松无用论”误导中国,而这样的做法,恰恰是为日本实体经济爆炸式发力赢得时间。
当然,一些恶意的言论之所以有机可乘,也是因为我们的一些部门的“聪明领导很糊涂”,完全不会管理市场预期,完全无视市场心理调适,而过于主观言事,过于自我意识的必然结果。他们希望市场不要“过激性解读”,于是就往回收,尽可能用异样的表达去解释同样的政策,结果“别有用心”的人借助媒体来了个“反面过激性解读”,严重对冲了政策效果。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少吗?
我一直认为,经济报道在中国实在太稚嫩、太自由了。媒体人对经济言论背后的国家经济利益太缺乏理解和认识。经常好心办坏事,严重影响良性市场预期的建立,甚至达成相反的效果。境外媒体这样做当然尤其用心,而我们自己的媒体跟着一起这样做,让人深感费解。记得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到“引导市场预期”的问题,这其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市场最核心、最重要的手段,但我们真得会管理市场预期吗?“两会”就是一个重要试金石。政府官员自拉自唱,无视协调统一,很是缺少艺术感和责任感。
我们的问题是: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是不是也在中央银行的底线范畴?
2016-03-10 0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