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又通过向西扩充发展至燕山脚下,不但新建了香山宾馆、钓鱼台国宾馆、国家计委等各部委大院,而且还新建了中国科学院、人民大学等科研教育基地。同时还兴建了首钢等一批大型企业。近年来,值亚运会之机奥运会申办成功,北京迅猛向北发展到北五环立水桥一带。万栋楼宇现代别墅区建设星罗棋布连绵不断一直到昌平。这一切都为北京经济总量上新台阶打下了好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随后,北京市政府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编制总体规划。 在五十年的时间内先后七次大修编。
1950年到1954年, 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当时这个方案基本是参考大伦敦和莫斯科规划的思路编制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万人。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中就得以确定,之后民间对北京遂有“蜘蛛城”的说法。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据此,规划家们对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又作出了重大的修改,1958年出台的方案压缩了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决断客观上对北京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决断的指引下,北京中心城市才没有像“摊大饼”一样继续“摊”下去。
到1973年时,客观上北京市中心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因此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上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分散集团”式的模式演变成中心地区28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集团和外围10个边缘集团组成的市区。这种分散集团式的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规划方案,只是中心大集团从2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26平方公里。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的变化是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赋予卫星城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所有这些思路和伦敦20世纪70年代及巴黎区域1965年的方案不谋而合,可能是缓解大城市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2004年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以一份高屋建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订。
现在北京又生逢奥运、入世两大盛事,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借奥运东风学习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建设经验,将城市扩大发展的一切事项都揉到奥运项目一揽子计划中去,通过这样编制更多的奥运配套项目,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以此提高壮大北京经济发展总量。
经过历朝历代发展,现在的北京总人口已经达到1380万人。全市面积也扩大到1.68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市区2378平方公里。如果北京市政府向南扩大,国家行政区向东扩大,那么首都北京就会在现有2600多座古刹,260多处景观,200多家星级酒店的基础上,更增添众多适合迎奥运、迎入世的现代化宾馆饭店和文体娱乐场馆,从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获悉,北京仅为竞赛作准备的场馆就达到近90处。总之,我们要不失时机凭借奥运东风,想方设法壮大北京经济总量。
更多文章:
2016-03-23 16: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