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一个中国女留学生的巴黎观察记之四十六
★ 王文菁 ( 巴黎,«日本新华侨报» 专栏作者 )
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在搬离巴黎市中心附近的区域后,本以为彻底远离了喧嚣,可以尽情享受郊区安静怡然的生活了。却不想,小镇有小镇自己的热闹。比如每年两次的二手市场,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以当地店家为主的商人们,会把家里用不上的物品拿出来低价卖掉。布满餐馆、美甲房、服装店的街道是这样,那车辆来往通行的道路呢?也被提前封死了。道路两旁占满了摊位,也有买卖人像国内直接在卡车上卖水果的那样在车上卖堆成山的一包包小玩意儿(首饰居多)。每年二手集市前,市政府都会派人挨家挨户发传单、张贴告示,以提醒大伙儿做好享受参与的准备。
通过代理留学而认识的天津夫妇,在自家店面前租了个几平米,租金按每平米多少钱计算,这些钱是要交给政府的,到时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收取。二手市场营业每次仅为一天,多半为周日,因为这天可谓全民休息,只有极少数地方营业,政府旨在呼吁大家有充足时间陪伴家人。定在周日,自然也就有充足时间逛一逛人们自发形成的热闹集市了。
即便天津夫妇的住处就在店铺斜对面不出五十米,而我的住处距离他们不过隔一条街,都要在这一天起个大早,然后拎着扛着准备好想卖的东西过去。最好卖的是小型家电为首的电子产品,比如随身听、充电器、吹风机之类的,毕竟电视那种大件搬出去卖不太现实,就算卖家扛得了,买家可未必扛得回去。其次是生活必需品,比如毛巾、盛放抽式纸巾的装饰篮等。总之,越实用实惠,越受欢迎。当然,少不了首饰等吸引眼球的小玩意儿。
我记得第一次跟天津夫妇等朋友一起摆摊,因自己一人行李简单,没什么家用品可卖,可又很想参与到这种热闹的场面里去感受一下新鲜劲,就把从国内带去的一些小首饰拿去卖。有一对仿水晶耳钉,是买东西的赠品,我不打耳洞,用不着的。来往穿行的一些黑人、阿拉伯人拿起来看了看,脸上写满欢喜,问完价钱又只得放下,掏不起那3欧元。后来,终于有个黑人哥们儿打算“放点血”回去讨女人欢心,丢下一枚2欧的硬币强买,拿着就要走。我赶忙喊来男生帮忙,一个七尺北方大哥冲上前“嗷”了一嗓子,黑人男子这才又回来,丢下一枚0.5欧的硬币,嘴里念叨着“我真没钱了”,再瞅了瞅我们的脸色,我这才点头。他生怕我变卦,飞也似的跑不见。一旁的天津夫妇劝道:“嗨!不需要的就不重要,便宜点卖了就卖了吧!至少你的午餐钱是赚出来了。”其实我并不怎么在乎到底赚了几个钱,人生头一回跟朋友一起摆摊,又是刚到国外——有这种经历开心兴奋还来不及呢!“你算幸运的了。摆摊也是种经历。你问问身边的留学生,有谁跟你一样有这种体验?”天津大哥总能充分发挥其才思敏捷,找到一种总结、一个说法。
临近黄昏时,一位戴着跟维族一样小帽的老爷爷颤颤巍巍地走到我们的摊前,他口齿已不太伶俐,听力也差,沟通起来费了些时间。原来他看中了我摆出的3枚有些掉色的戒指。那3枚戒指是我从国内“10元店”淘的,戴了两年,破到不行,白送都根本不会有人要。但在法国,人们就喜欢旧的,所以当时我抱着碰运气的想法,把这几只破戒指也带来了,惹得大家都笑,没想到还真有人买。老人家的钱,我根本不好意思赚。我说白送您吧,他坚持要给,我就说随便给个几毛钱呗。只见老人家那血管青筋明显而枯黄的手伸进破旧上衣的口袋,略微发抖又极其缓慢地掏出几个铜子儿,倔强似的倒给我,我赶忙弯腰上前去,双手一托接住。不用说,这老人家没钱,甭说买钻戒了,连枚像样的普通戒指都买不起。所以借着今天这机会,买几枚旧的带回去,估计是相濡以沫的老婆子已经两眼昏花看不清,就是要给她一个惊喜!
末了,我忍不住望了望他那缓慢而微颤的背影,鼻头微酸……█
2015-08-09 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