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作者:金满楼
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个叫孙嘉诚的户部主事,长得其貌不扬乃至有碍观瞻,其一出场即与本部堂官阿灵阿厮打在一起,结果闹到雍正面前,揭发了铸造新币中的种种猫腻与弊端。据剧中所言,孙嘉诚原是康熙六十年进士,本来考了个探花,结果因为容貌丑陋而被降为户部主事,但就这么个小小芝麻官,却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敢于得罪自己的直接领导,并在皇帝面前驳斥总理大臣、廉亲王允禩,诚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精神可敬可佩。
嗣后,年羹尧大捷归来,期间各种跋扈,目无君长,其部将竟在殿上公开声称“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上。”正当众人敢怒而不敢言时,又是孙嘉诚愤然而起,其怒斥年羹尧乃“古往今来第一大奸臣”,因此京师山东一带久旱不雨。由于此时正是年羹尧极宠之时,此举惹得雍正暴跳如雷,其丢下御笔令孙嘉诚当场写出弹章。义愤之下,孙捡起御笔欲写,但被怡亲王允祥制止。之后,余怒未息的雍正令这个“大大的忠臣”前往午门祈雨,以证其论。烈日炎炎之下,孙嘉诚在满耳的蝉噪声中跪得汗如雨下,几近昏倒,意气相投的同僚们赶来将之团团围住,以帮助他在人墙的阴影下继续苦撑。这时,上天似乎也被孙嘉诚的一片赤诚所感动,之前还是白花花的毒日头,忽然间却狂风大作,滂沱大雨骤然而下,孙嘉诚和同僚们边跑边哭边喊:“皇上,下雨了——苍天有眼啊!”
天人感应般的求雨镜头,大概是《雍正王朝》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翻检典册,剧中故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其中孙嘉诚的原型实为雍、乾两朝名臣孙嘉淦,其犯颜直谏、擅动御笔等情节均有史籍记载。
据《清史稿》所载,雍正即位之初,命诸大臣上疏言事,孙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由于当时有流言说雍正之位乃系窃取,“亲骨肉”之说有影射昔日争夺储位的皇子在新朝或遭迫害的嫌疑,由此也触及雍正之忌。果然,疏上之日,雍正召诸大臣而示之,并大骂道:“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皇帝的盛怒把众大臣吓得鸦雀无声,只有大学士朱轼站出来缓缓道:“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听后沉默了片刻,随即大笑道:“朕亦且服其胆!”后不但没有加罪,反而将之擢升为国子监司业。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二十二年生人,其自幼聪颖,敏而好学,有才子之称。孙家一向以耕读传家,其祖父孙世荩文武兼修,勇猛过人,明清易代之际以射寇有功而于顺治三年被擢为临县训导,后又升为江西崇仁知县。孙世荩生子孙天绣,孙天绣生四子,除长子孙正淦早卒外,次子孙鸿淦、三子孙嘉淦、四子孙扬淦均为进士出身,“一门三进士”的荣耀,这不仅在兴县绝无仅有,就是放眼全国,也极为罕见。
从目前遗留的画像看,孙嘉淦相貌不似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其少年时即有成人之态,发须浓直,举止大度,胆大而不妄为。康熙四十年,孙嘉淦中秀才,年十八;五十二年,乡试、会试连捷,后以三甲十四名进士点庶吉士,正值而立之年。入翰林院后,孙嘉淦拜在朱轼、张伯行门下,其精研理学,尤其对《易经》有独到心得而深得两位老师的赏识。
康熙五十六年,散馆为翰林院检讨的孙嘉淦在朱轼的推荐下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因母亲去世而回籍守制,期间游历陕甘,后又与友人一路南游,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在当时士人中,像孙嘉淦这样的自费旅游可谓十分罕有,但此举却能大长见识、扩大胸襟,其事后所撰《南游记》也写得相当之好,足与《徐霞客游记》相媲美。
守制结束后,孙嘉淦仍回翰林院供职,此时正值康熙驾崩、雍正继位,由此也有了前面说的上疏之事。雍正用人,一向颇有胆识,他对那些被人认为是“乖张、狂妄”的官员,也不是一味地厌恶打压,而是听其言、观其行,正如他自己说的:“朕意,位居下僚而敢与人不知者,非彻底糊涂人,必有自信处。”因此,对那些敢说真话的官员,雍正通常并不怪罪,甚至颇具好感,孙嘉淦即如是。
雍正元年十二月,孙嘉淦被外派为江西乡试副考官;三年四月,调任为安徽学政。对翰林、科道官员来说,这两差使都是好差、肥差,孙嘉淦也算是“红翰林”了。四年十月,孙嘉淦被调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并提督顺天学政。期间,雍正命孙嘉淦为南书房行走,负责为大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等讲解《易经》。据野史所说,孙嘉淦教习皇子甚为严格,雍正听说后,某日趁有空而到窗外旁听。听了一会,雍正觉得孙嘉淦要求确实有些严了,于是在窗外随口说了句:“教也王,不教也王。”孙嘉淦不知说话的人是雍正,于是应声反驳:“尧也王,纣也王!”雍正听后自知理亏,只得不声不响的走开了。
雍正六年,孙嘉淦被命署理顺天府尹;次年,又以顺天府尹署理工部左侍郎。八年正月,直隶总督唐执玉上奏称,房山县石梯沟忽现“神鸟”,“高五六尺,毛羽如锦,五色俱备;所立处,群鸟环绕,北向飞鸣”,时为顺天府尹的孙嘉淦及散秩大臣常明、侍郎普泰、总兵官管承泽等人也做出同样报告。此时的雍正对祥瑞已没有太多的兴趣,他原本并不相信,但见这么多官员奏报,又听说有上千人目击,于是暂做谦虚,并将信将疑地说:“朕思古称凤鸟,乃王者之嘉祥。朕抚躬自问,功德凉薄,不足以致凤仪之上瑞,此事犹疑而未信也!”
大概奏报这事还是有点好处的,孙嘉淦次月即被任命为当年会试的副考官,并在考务结束后实授为工部左侍郎,同时仍管顺天府尹及国子监祭酒事,一身而三任,仕途春风得意。次年三月,孙嘉淦被选中为经筵讲官,不久又调为刑部左侍郎,办理吏部侍郎事,并仍兼顺天府府尹。
雍正十年十月,孙嘉淦被任命为顺天乡试正考官,事毕向雍正汇报时,后者忽有所思,问在场诸臣:“天下有几种人?”众臣说法不一,惟孙嘉淦的回答最为巧妙:“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名往。普天之下,只有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雍正听后大笑道:“既如此,那孙爱卿是为名,还是为利?”孙嘉淦回答说:“为臣不爱钱。”其言外之意,爱惜羽毛,名声比钱财看得更重。对此,雍正倒不怪罪:好名啥的,直说无妨,朕生平最痛恨的,就是那些沽名钓誉而又名利兼收者!
正当孙嘉淦春风得意之时,其再次犯了执拗脾气,结果被罢去所有官职,一贬到底。原来,孙嘉淦任职国子监最久,当时按朝廷要求荐举宋镐、方从仁等六名教习以知县用。雍正说:“方从仁这人听说品行不端,这个名单你还是拿回去再考察一下。”孙嘉淦未经考虑就脱口而出:“我与这六人共事多年,了解得很,不需要再考察。”雍正听后很不高兴,说:“你就这么有自信?那你敢担保吗?”孙嘉淦牛脾气上来,说:“臣愿保!”雍正大怒,丢下御笔说:“那好,你写保状来!”孙嘉淦捡起笔欲写,旁边某大学士呵斥道:“孙嘉淦!皇上的笔你也敢动?!”后者这才醒悟,赶紧捧笔叩头请罪。雍正余怒未息,命刑部将孙嘉淦收监治罪。后刑部以“大不敬罪拟斩”上报,雍正这时却怒气已消,说:“孙嘉淦这人太戆,不过这人不爱钱,就让他到银库效力去!”
事后,雍正为这事找了个托辞,说孙嘉淦在元年时还只是个翰林院检讨,我看其为人还算朴实,这才屡加提拔,数年之间,官至侍郎。孰料其偏执自用,陈奏迂阔琐碎,不可施行。我屡加训诲,冀其开扩识见,近日倒好,他干脆缄默不言,无一事奏陈。他现为国子监祭酒,却瞻顾私情,将亲弟孙扬淦荐用为监丞,如此行事乖张,未免士论不服,以致声名大损。这次荐举教习人员,孙嘉淦并不据实陈奏,而遽称宋镐一班六人,俱属可用。等我详加询问,又说方从仁实不堪用,任意反覆,显系欺罔,应加重惩,以为人臣诈妄负恩者戒!
孙嘉淦出狱后,未回家即前往户部银库服役。不久,有流言说孙嘉淦为了收买名声而在收银时“有缩无盈”,主管户部大权的果亲王允礼听说后,觉得这事有几分道理,不像是凭空捏造。在他看来,孙嘉淦科班出身,又做过朝中大臣,现在贬到银库赎罪,一定瞧不起、也不屑于会计、核算之类的琐事,各种差错,在所难免。为将这事弄个明白,果亲王于是对银库来了个突击检查,可当他来到库场时,只见孙嘉淦正和吏卒等差役人员混在一起,又是记帐,又是搬运,不辞劳苦。而且,孙嘉淦还亲自拿着秤,其所收、所称之银均集中于一处,待果亲王命人复称、复查时,其中没有丝毫差错。果亲王为之大奇,随后即上奏雍正,说孙嘉淦被贬黜后,非但没有任何怨恨,反而实心任事,实在可嘉。雍正听后,遂免除孙嘉淦的银库差役而重新任命他为河东盐政。
不久,雍正驾崩,乾隆继位,孙嘉淦被召回京城,出任吏部右侍郎,不久又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嗣后,孙嘉淦一路高升,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虽然做得很大,但孙嘉淦却从不颐指气使,外出一向步行,不驾车马;但凡有人前来看望,无论贫富贵贱,均以礼相待。逢年过节,亲友相聚,每餐均不超过5道菜。其表示:“山西原本民风简朴,如今却日渐奢靡,这都是官宦人家所带来的坏习气。因此,为官者更应以身作则,摈奢倡简。”
据说,孙嘉淦告老还乡时,将当年修顺义城时废弃不用的五千半砖装入几十个箱子,一行浩浩荡荡上路了。走了没几天,就有人密告乾隆,说孙嘉淦一生好名,其实不过是伪道学,您看,这些年收敛的金银财宝装了几十箱!乾隆听后,立即派人将孙嘉淦拦下检查,结果发现全是一堆烂砖。对此,孙嘉淦解释说,此前修顺义城是自己出资,效力赎罪,半砖不能用又弃之可惜,只好自己收起来运回山西去修窑洞;再者,我为官几十年,并未攒下多少家私,除皇上赐给的一千两银子外别无他物,可又怕人笑话,于是才买了几十口箱子,聊壮行色而已。乾隆听后,大为惭愧,遂令内务府将五千半砖换成五千两银子,以助其养老。
前人曾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终其一生,孙嘉淦著述颇丰,如《近思录辑要》、《南华通》、《春秋义》等,可惜后来他不满于自己观点而销毁亦多。综而言之,孙嘉淦虽然未必是有清一代“山西名臣第一人”,但他和于成龙一样是清朝年间山西著名的清官、好官,至今为人景仰,却是没有疑问的。
节选自新书《治官手册:雍正和他的大臣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当当网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92733.html
2015-06-29 2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