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在当代的汹涌澎拜发展的电影大潮中,不少导演选择了随波逐流,放下了自我的特色而在商业类型片中迷失了自己,但也有一些导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使命,比如杨亚洲,他的电视剧作品《空镜子》聚焦于人到中年时的情感、生活的困境,带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而电影作品《没事偷着乐》、《泥鳅也是鱼》等则关注社会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成为国产电影的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而他的新作《哺乳期的女人》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风格题材特色,通过一个独居老人、一个留守儿童及一个离家妇女的关系变迁,折射出微妙的人性,并杂糅了人文化的社会关怀。
跟去年叫好叫座的《推拿》一样,影片《哺乳期的女人》源自于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哺乳期的女人》的原著是短篇小说。较之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篇幅较有限,但也为影视剧改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较之原著,电影版的《哺乳期的女人》最主要是将原本是住在旺旺、旺爷家对面的惠嫂,改变为旺旺在船上无意中发现的临产孕妇,这点使得原本有些熟悉的邻里关系,变成了一种更加普遍的普通人关系,而在原著中主要是生活在断桥镇的石巷边的旺旺,则跟随着爷爷长期的生活在船上(这点也与原著中旺旺的父母一直过着水上谋生的日子相呼应),而惠嫂,则成为了旺旺在船上遇到的、一直不肯说出她的名字、来历的女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着重于旺旺眼中的“世界”,乡下的金黄色的黄菜花开的景观,与他跟随着爷爷来到城里时的陌生人流、嘈杂环境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一再的通过旺旺的奔跑表现出他在乡下时的自由自在,而他与陌生女人的关系,则延续了小说里的“看”——先是在船上的无意中发现了躲在船舱的她而惊呆的看着,后来在她生产时隔着窗户窥望,还有后来在远处的无助的张望等,将一个儿童对于母亲、母爱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点也较之原著小说更突出了留守儿童对于母爱的渴望,在原著中,旺旺的父亲母亲在每年的春节时都会回家一趟,平日时则是不断的寄钱让旺旺过上不愁衣穿零食的生活,而在影片中旺旺的母亲则彻底的缺席(先是通过旺旺的台词说母亲离家去了巴黎,后来暗示已经身故),旺旺对于母爱的渴望与期翼,则转移到陌生的女人身上,眼神里无不倾诉着对于母亲的期待。
这些也让影片有别于大部分的国产商业片(包括一些以普通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更何况影片里还有形无形的带出了对于孤寡老人的关怀、对于流言蜚语的批判等。影片在创作时,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孤寡老人的问题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毕飞宇写作这篇短篇小说时,而杨亚洲则将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思考融入在影片的叙事脉络中,包括影片新增加的、由邬君梅扮演的养老院医生这个人物,而呈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并不缺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但较为缺乏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相比于近期的滥竽充数的都市爱情片,杨亚洲的《哺乳期的女人》一方面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周围的人与事,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对于儿童、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2015-05-21 20: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