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网民自发悼念汪国真释放什么信号?
昨天,诗人汪国真不幸逝世了,出人意料地是,首先是由微信圈子开始,一股悼念汪国真的潮头汹涌而起,随后才是一些网媒开始跟进。面对这种新局面,碧华先生不由得感到一些欣慰:国民还没完全忘记诗人和诗歌!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十多年来,中国的媒体每年4月便会铺天盖地的纪念一个叫张国荣的艺人,对张国荣的纪念,超越了中国当代任何一个杰出的人物,这不得不叫人感到困惑不解。据我的分析,是因为中国十几年来简直就是一个娱乐时代,一代人在娱乐的环境下长大,娱乐明星取代了当年的战斗英雄、劳模、科学家、作家诗人,张国荣恰是影响了他们心灵的偶像,纪念他无可厚非,但持续十多年的狂热,便有些过度了。就连外国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张国荣并非是一个站在艺术颠峰的人,为何中国人对他赋予了如此大的殊荣?中国号称文明古国,诗歌之邦,但文学人物的逝世,远没有张国荣那么受到尊崇。
现在,网民对汪国真的怀念,多少给中国挽回一点面子:中国人并非不热爱诗人与诗歌。
但假如问00后汪国真是谁,他们一定说不知道;问90后,他们也肯定会摇头;问80后,他们会说好像听说过。也就是说,从昨天开始的纪念汪国真的热潮,不是这些年龄段的人发起的,能在微信上自发地悼念,不需借助正规媒体,只要一部手机注册微信号就行,这个群体便是承前启后的70后,要说汪国真的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实影响的就是70后,因为汪国真走红的时候,70后正值青春萌动期,当然,一部分60后甚至50后也受到过汪国真诗歌的影响。
汪国真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我那时正在湖南桃源师范任教,也是个诗歌发烧友,但我和全国大多数诗歌爱好者一样,汇聚在安徽省《诗歌报》、河北《诗神》以及后来由叶延滨先生出任主编后的《星星诗刊》旗下,探索所谓的后现代诗歌创作,对口语化的汪国真诗歌不屑一顾,因此,我曾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说:“你们要少看这类东西,这只是一些哲理名言,并非诗歌。”昨天,我在微博和微信中为当年说的这番话向汪国真先生道歉了。
尽管那时许多诗歌刊物也拒绝发表汪国真的诗歌,但汪国真表现出了他的涵养,从不争吵,也不发泄不满情绪。他自己对自己的诗这么评价的:“诗歌是我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从1990年我的第一本诗集开始,我的书没有停止过出版和再版,我想我的诗歌还是有生命力的。我觉得我的诗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通俗易懂,第二比较能引起读者共鸣,第三有一定哲理。至于评论,最好的评论是时间和读者。”事实证明,他是一位成功的诗人,拥有读者就足以让他默默地骄傲!
在汪国真逝世之前,已陆陆续续地走了一些诗人,都没有像他这样引起网民关注,这足以说明,他的诗歌已经深深植根于一部分人的心灵之中。他虽然逝世了,但他的诗歌仍在,他的思想仍在。陈家桥先生今日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发出了“汪国真走后,谁来延续纯真时代?”的诘问,我倒认为,汪先生没走之前,纯真时代早就失去了,汪国真走红的时代,才是纯真的年代,这是时代背景所造就的。当中国转型为市场经济社会之后,国家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一切以赚钱为奋斗目标,社会导向与人生价值取向皆发生了逆转,因此,汪国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冷寂的。现在,对一个诗人的怀念和对诗歌的热爱,证明国民价值取向在悄然回归,证明国家号召建“书香中国”、提倡全民阅读有了一定效果,那么,这个民族依然是个富有希望的民族,因为诗人告诉大家如何热爱生活,诗歌告诉大家如何发现美的生活。
2015-04-26 16: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