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十七帖》,王羲之书。草书,单刻本。原墨迹早已失传,现传世的都是后人的摹刻本。摹刻本在唐代就多达十余种,宋以后辗转摹刻就更是不计其数,所收帖数也不尽相同,多者二十九帖。其中,著名的有明代邢侗藏本、文征明朱释本、吴宽藏本等。《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等著录,局部刊于《中国书法全集》、《中国美术全集》。
王羲之早年师从女书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草书又师法“草圣”张芝,法古出新,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而为妍美流畅的新风尚,确立了书法史上新的美学追求。王羲之“书圣”地位自唐代确立以后,他的书法便成为书法史上永恒的经典,成为后世书坛的主流,影响跨越千年至今不衰。
《十七帖》最早著录于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①中的《右军书记》,内中详细记录了《十七帖》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共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当年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不惜重金求购他的书迹,据记载仅草书就有三千纸,按照书风、内容选择相类同的连缀成一卷,每卷长约一丈二尺,《十七帖》就是其中的一卷。
《十七帖》的内容是一组书信,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这组书信多是写给同一个人,即王羲之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时间跨越十四年。可以说,《十七帖》不仅记录了王羲之草书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羲之以及晋人书法的审美追求。所以说《十七帖》不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晋人书法美学倾向的重要资料。
后世评论者普遍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以行书、楷书成就最高,但其草书的雍容超然、娴雅沉静同样令人心醉神往,《十七帖》就是一个明证。欣赏者从《十七帖》中可以感受到王羲之草书的别样风情和独特的审美意趣,体会到唐张怀瓘《书断》为何要将王羲之的草书同他的行书、楷书一样列为了神品。
古人评论书画作品,常以其所带来的美感享受为第一,而又以形象化的语言出之,真切感人,能使读者感同身受。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形容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富于动感而形象化的审美品评,正是王羲之《十七帖》给予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优美而劲健。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被人誉为“书中之龙”,张彦远《法书要录》就曾称赞《十七帖》:“其书疏放妍妙,气象超然,乃书中之龙。”
后世书家更是奉其为圭臬,视其为学习草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十七帖》有着王羲之书法一贯的审美特征:温润中和,流美而静。虽然是草书但却同他的行书一样娴雅冲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也许是因为书信的缘固,《十七帖》书法轻松自然,所以有人认为它如一一从自己的胸襟流出,从容不迫。
《十七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既有章草的古朴之韵,又有今草的流利爽快。篇中偶然出现的圆浑敦厚的隶书笔意,使其轻灵之中透着古雅之趣。结字精严遒美,字形大小相间,疏密错落有致;用笔方圆兼备②,刚柔相济。各帖多字字独立,偶有二、三字连带,但字势却若断还连,顾盼生情,气脉贯通,如前人所评“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在前人皇象、史游、索靖章草的古朴之外充盈着轻灵妩媚,又不似张芝今草那样奔放豪爽,一派中和静穆之美,婀娜多姿之中又神态自若。
可以说《十七帖》遒劲于婉约之内,平和而内含刚健,灵动而不失静气,自然萧散,洋溢着晋人的爽爽风神。
王羲之传世的草书作品除《十七帖》外,还有《豹奴帖》、《初月帖》、《止虞帖》、《寒切帖》、《七月帖》、《行穰帖》等。
注释:
①张彦远: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大理寺卿。博学有文采,尤擅书法,以隶书著名。《法书要录》: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艺术资料总集,辑录了从东汉至唐元和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近四十种,为研究唐以前的书法艺术和书学历史提供了依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采摭繁复,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据。”但其存在有明显局限,如对帝王将相评述详尽,漏编了诸如孙过庭《书谱》、卫恒《四体书势》等这样重要的书论著作。
2015-03-14 22: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