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相得益“章”质与文
——读《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
鄢烈山
翻阅花城出版社刚刚面市这册《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不禁想到弘一法师的题辞“悲欣交集”,当然我与得道高僧的所悲所欣内容并不相同。
我所欣者,是这本介绍壶艺大师章燕明的书册,装祯印刷精致典雅,图文并茂,真是赏心悦目:那些朱泥壶精品,虽然我游潮州时在燕明艺术馆里参观过,但是不可能带走,看多了也记不住,现在收在书里,我想看就可以看,愿对着发呆多久都没有顾忌,何况旁边配有说明艺术构思与风格特色的美文!
我所悲者,命苦无饮茶的习惯。“功夫茶”再养生怡性、朱泥壶再精美陶情,于我总是隔着一层,不过是“画中爱宠”,养眼而已。在江汉平原我老家的水乡,来了客人讲礼数说“请您驾喝茶”,其实端给人家的是一碗凉白开;长大了出门读书时穷,不喝茶省了茶钱;参加工作后“坐办公室”,喝白水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喝了茶会失眠。——我明白,不喝茶跟不从众打麻将不一样,是自己丧失了人生一大乐趣,所以说有点可悲。
潮州于我,最相关最受益的当然是潮州菜了。出生在两湖而性厌咸辣,因此,清淡而新鲜的粤菜,尤其是精致的潮州菜乃我的最爱。此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潮州除了韩文公祠,就是广济桥了。韩文公祠不用多说,得名于“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儒韩愈,也展现了潮州人的崇教敬文尚德感恩。而广济桥,韩江宽阔水面上的津梁,集舟桥、吊桥和浮桥于一体,横可通行车与人,纵可通过楼船画舫,不惧潮涨与潮落。在我看来,其工程之宏大与工艺之精美,远胜于北京的卢沟桥和河北的赵州桥;至今天天在使用,又比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和安平古桥更有活力。遗憾的是,作为历史名桥,南方海滨的广济桥远不如卢沟桥和赵州桥有名。卢沟桥是因与“七七事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而闻名,而赵州桥则是因为有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一再为之撰文鼓吹而扬名。名人与名物,名物与名文,互为表里,方能芳名远播,这是一种传播效应,也是一种接受美学吧。
此外,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当然还有许多值得骄傲的,比如工艺类的潮绣、潮瓷、潮州抽纱、潮州木雕,等等,这都是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当代潮州的文化创新呢?人文类,我们知道潮州出了学术大师饶宗颐,学问不在陈寅恪、季羡林之下,潮州前几年建了“饶宗颐学术馆”。但像巨商李嘉诚一样,他虽然生于潮州,却早就定居香港,事业并不在潮州而兴。
本书作者洪巧俊告诉我们,当下的潮州古城,出了一位国家级的工艺大师,他叫章燕明,堪称当代潮州文化的地标性人物。洪巧俊的书中并没有用“地标”这个词,他也许是尊重一向低调的章燕明先生的意见,不事张扬,但我知道他是这么想的。我后两次游潮州,他都特意带我去拜访章燕明父子,参观“燕明(手拉朱泥壶)艺术展览馆”,并观摩章燕明、章海元父子的手拉壶制作工艺。这也并非因为吴邦国、汪洋等高官大吏到潮州时去观赏过章燕明的壶艺,我也该去凑热闹,而是他真心认为喜欢造访文化名胜的我应该去看看。这个江西老俵、杂文界的同道,辞官从外地来潮州日报社做小编不久,就与章氏父子成了至交;互相熏染这么多年,在传播上自然而然就成了章氏父子的发言人。
一般人只知有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不知朱泥壶是咋回事。洪巧俊此书的《艺术是一棵树》篇介绍缘起说:潮汕人爱喝“工夫茶”,工夫茶茶艺大体可归纳为选茶、选水、活火、茶具、烹茶、品茶等部分。其中,对工夫茶具的精细要求尤为严格,认为工夫茶之特别处,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烹制。潮州人品工夫茶的茶壶(俗称“冲罐”)原以江苏宜兴产的紫砂茶壶(俗称“苏罐”)为尚,因大量的粤东、闽南人漂洋过海到台湾及南洋诸国拓殖,便把饮工夫茶的习惯带出去了;在“苏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潮州枫溪的手拉坯朱泥壶应运而生。枫溪制壶坊中,较知名的是“源兴”号和“安顺”号。而章燕明大师就是老“安顺”的第四代传人。这个号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潮州人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发展成中国的瓷都之一;而如今手拉坯朱泥壶就是这个瓷都的一个品牌。
从工艺上讲,宜兴紫砂壶频频以其“巨型”见长,潮州朱泥壶以“袖珍”奇姿问世。朱泥壶是“功夫茶具四宝”之一(其它三宝是若深杯、红泥火炉、砂铫),除其实用功能外,兼具欣赏收藏之价值。而壶之最精美者,都是用手拉坯成型法制造的。而手拉壶堪称中华传统工艺一绝。“老安顺”手拉壶用料以本地陶土为主,再加入外地陶土,经过独特配方加工而成。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安柄、安嘴、批、上水、上釉、烧等近20道工序,比用模具批量生产的茶壶复杂得多。烧制的窑过去是用棱窑,现在是用电窑,温度比较好控制。经过改进、创新,手拉壶的工艺已是今非昔比。即便如此,这门工艺也需要长期潜心磨练才能掌握。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事手拉壶制作的人很少。
章燕明的艺术成就,当然不是洪巧俊以个人偏好吹出来的。章燕明的国家级工艺大师称号,是在同行竞评中胜出的;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那要靠实力(实物)说话。饱学的饶宗颐老先生为章燕明题辞云“从心所欲”,那是多么高度而又贴切的评价!
而章大师的艺术造诣,要想雅俗共赏,普及于社会,共享于普罗大众,则离不开中肯的诠释和有效的传播。参观有历史文化意蕴的名胜古迹,要有好的导游;阅读和欣赏学术与文学名著,要有好的导读;更进一步,我们知道,那些名剧、名曲,经过不同的导演和指挥阐释,会给受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与生命体验。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所以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才那么长久地打动人心。洪巧俊可以说是章氏父子的知音了。
洪氏此书先从总体上论证了凭什么说章燕明是“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是手拉坯朱泥壶行业中,第一个获得国家级大师称号的人。他从艺五十多年,技艺精湛;他秉承祖艺,博采众长,作品以精、巧、细、薄之风格风靡海内外。他是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最多的人。他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作品在全国壶艺界应是最多的人,达13件。
接着,洪氏用一个篇章专门阐述了艺术地位衡量的标准。这是他自己美学观的表达,统领全书的鉴赏。然后重点介绍“中南海里的燕明壶艺”,和“漂洋过海的潮州朱泥壶”,这些精品中的精品当然是章燕明的代表作。不要鄙视这种说法俗气:在可以预见的百年之内,“皇家”、“御用”物品肯定是最精贵的,中外皆然;出口的物品优于内销的状态,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不会改变。
本书从人品、艺品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章燕明的壶艺。你看这些篇名:《传承》、《个性》、《寂寞者的事业》、《低调》《求新》、《诗意》、《意境》、《纹饰》。我最喜欢的是这篇《真假》,作者说:
有一次朋友带了一把倒西施、一把平安壶给我看。我一看那把平安壶就知道是假的,而那把倒西施却是章燕明大师2005年至2006年做的。他问我怎么这么快就看出真假来?我也说是“壶艺”告诉我的。那把倒西施,我仔细察看,然后用水来试。章燕明的壶出水流畅,断水果快。好的壶出水刚劲有力,弧线流畅,水束圆润不打麻花。断水,既可倾又可止,简洁利落,不流口水,倾壶之后,大都不会留残水,否则就不是章燕明大师之壶。尤其是他制作的壶,嘴、钮、把三点都成一线,这也是中国人讲究的“大中至正”;再就是他的壶盖严紧密合,只要将壶嘴塞住,手捏壶钮可将全壶擎起……
洪巧俊对章氏工艺解读功夫之深可见一斑。
有人说,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界缺乏文化。从前的手拉坯朱泥壶文化味确实不浓,取名就很随意,大都以壶型来命名,诸如提梁壶、南瓜壶、葫芦壶、梨皮壶……直白粗陋。就是那些壶艺名家,其壶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制壶工艺上,而章燕明大师却致力让壶富有文化内涵。他的壶,从外形到内涵,再到取名,无不透出浓厚的文化味。你只要去他的艺术展厅,一把把精妙绝伦的壶让你赏心悦目,再看看写在壶下的一个个名字,就会感觉到壶与名浑然天成,这里既有壶艺,又有文化。看看这些壶名:长虹贯岳、月亮之歌、云雨巫山十二壶(峰)、鱼乐图、石上流、情侣舞、春意、渔歌、一壶风月、情韵、摘星揽月……你会有一种错觉:这壶是泡茶的工具?泡茶的工具哪有如此的意境。
章氏作品气度非凡,润泽生辉,且意境深远,达到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的妙境。你看《鱼乐图》配的的解读:在传统的中国画里,表现吉祥的鱼乐图题材很多,但用壶艺来表现的却属罕见。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乐图(壶)祝福生活吉祥,来表达精神自由的象征。两壶一红一紫(象征大红大紫),嘴对嘴,犹如一对甜蜜的伴侣在谈情说爱。而那千环让人联想到涟渏的碧水,游动的鱼是多么自得其乐,更让人想到和谐之美。《鱼乐图》制作精致,从把、顶、嘴、身,环环紧连,富有韵律感。
中国画的诗书画印是一个整体,解读(说明)自是章氏的壶艺作品的一个有机构成。
章燕明大师有强烈的艺术追求。他的壶,选料独特,艺术精湛,壶璧薄如纸,壶体声如磬,在国内制壶界堪称一流。为使壶艺更加精益求精,他邀请了清华大学陶瓷专家张守智、杨善清等教授来设计壶型,调制配料。他与研究工夫茶的陈香白教授及英国茶叶专家TIM合作。他说,壶不仅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透过这个实物,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和精神。
张守智、杨善清教授这样的高参不可能常呆在潮州。洪巧俊这样的本地朋友就成了章家的常客,乃至艺术创作参谋与顾问。书中说:燕明大师为让壶富有文化内涵,经常请我去为他的壶取名并解读。我们边看壶,边探讨;他向我谈创作这把壶的理念与过程,我用“第三只眼”来评价壶的得与失。由于大师厚道和爽直,每次我也直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他总是倾听,脸上露出笑容。十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合作》等篇章看出,其实,洪氏不仅是为章氏父子的作品取名和解读,而是更广泛地参与了大师的创作过程,有时是提供灵感,讨论构思;有时是品鉴壶坯,修改设计。所以,张守智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对他们的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教授写道:“我与章燕明大师是交往十多年的朋友,而章燕明大师与洪巧俊先生也是交往十多年的朋友,且交往很深,他们常在一起探讨壶艺,碰撞出思想火花,这给大师赋予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古往今来,品茶成为文人一大爱好,嗜茗茶之人,也往往是喜玩好壶,他们对壶的造型、工艺及装饰变化都很讲究,于是在壶艺中注入新的元素,增添新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从而凸现品位,更加高雅脱俗。历史上参与壶艺的文人举不胜举,如董其昌、陈曼生参与壶艺的佳话流传至今……这些作品依据文人自己的爱好和审美要求制作,充满了书卷气,极大地提升了艺术品位。如今专家、文人也常帮章燕明父子设想新样,让他们父子创作出《紫晞》、《梦里水乡》、《祥云捧日》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使收藏者爱不释手。对章燕明大师我很了解,虽然他从艺五十多年,技艺精湛,是潮州手拉坯朱泥壶领域中第一个获得国家级大师的人,可说是这个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但他朴实、低调,不善表达。……在我看来,出版这样一本书,不仅对章燕明大师会产生影响力,而且对潮州手拉坯朱泥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推介宣传,使这个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这使我想起,清季京剧繁荣达到顶峰,表演大师群星灿烂,可是因无有品位的文化人介入,竟没有一部像样的剧本传世。你看,仍在上演的名剧《打渔杀家》、《玉堂春》剧本多么粗鄙,前者剧名就不通,什么叫“杀家”呀!后者“将身来在大街前”,不像人话,纯粹是为了凑满字数。而元杂剧兴盛时,不仅有朱廉秀等艺人,更有关汉卿等文化人参与,在当时是相得益彰,互相辉映,于后世是传下文化精品。
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粗鄙),文胜质则史(虚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工艺作品更是如此。而壶艺大师章燕明与杂文家、艺术评论家洪巧俊的交往与合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得益“章”,就是说,有了洪巧俊的参与和传播,章燕明大师的精湛壶艺,更加具有章氏特色和意蕴,也更能为世人所知所重。不是吗,有此书为证。
2014/4/23
2014-07-31 06: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