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董金狮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消费主张》记者的采访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2014年3月17日
董金狮教授讲解各种一次性餐盒材质上的区别
一次性餐盒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生活,但其质量究竟如何呢?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餐盒我们又该如何挑选呢?今天小编就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董金狮教授一起,为大家讲讲如何挑选餐盒。
打而不死,禁了又解的发泡餐盒
一次性发泡餐具
今年5月1日起,在我国销声匿迹长达14年的一次性发泡餐具将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事情还得追溯到1999年。当年1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实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要求于2000年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因严重污染环境而被列为“落后产品”的发泡餐具。此后,国家发改委又分别在2005年、2011年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两度将发泡餐具列入淘汰类产品名录。
但这一切在2013年出现了大逆转。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对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但这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真的安全吗?2013年至2014年,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大肆使用外购废料,工业级滑石粉、石蜡,添加荧光增白剂来生产一次性发泡餐盒,这样的餐盒你敢用吗?
生产一次性发泡餐盒所使用的外购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其颜色为墨绿色
食品包装级聚苯乙烯树脂,其为无色透明颗粒
黑心商家用外购回来的废塑料加工生产一次性发泡餐盒,为了让其看起来更白,会加入致癌的荧光增白剂。
董金狮教授教大家如何快速识别劣质一次性发泡餐盒
董金狮教授教用荧光小手电教大家鉴别加入荧光增白剂的一次性发泡餐盒
加入荧光增白剂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在荧光灯的照射下发光发亮
未加入荧光增白剂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在荧光灯的照射下无明显变化
千万不要用发泡餐盒盛装高温的油脂类食品
聚苯乙烯(PS),塑料代号为6,不耐高温,温度在70℃-80℃以下使用相对比较安全,超过90℃就会变形,。将热油倒入餐具中,餐盒立即溶解。所以,我们不能用聚苯乙烯材质的餐盒来盛装高温的油脂类食品。
董金狮教授将110摄氏度的热油倒入发泡餐盒中,发泡餐盒即刻熔化
用筷子轻轻一刮倒入热油的发泡餐盒,筷子上有融化的苯乙烯单体
董金狮教授用发泡餐盒做了乙酸乙酯实验,即用乙酸乙酯溶液模拟料酒和醋,将五个餐盒隔空叠放,把溶液倒入第一个餐盒上,结果发泡餐盒接触到溶液的地方瞬间溶化,所以不要用发泡餐盒盛装70摄氏度以上及酸性的食物。
董金狮教授演示乙酸乙酯实验:聚苯乙烯发泡餐盒被乙酸乙酯溶解
彩色餐盒要小心
劣质彩色餐盒遇高温褪色。我用棉签沾食用油,棉签变红,且餐盒轻易破裂,餐盒内层颜色含有重金属,人体食用后,危害人体健康。餐盒外层是黑色的,可能是废塑料加工而成。合格的餐盒在餐盒外部应有生产许可“QS”标志,且有生产许可编号。
董金狮教授用棉签擦拭餐盒,棉签变红,餐盒破裂。
经棉签擦拭后餐盒破裂。
左侧棉签擦拭劣质过红色餐盒后,变红,右侧棉签为擦拭合格彩色餐盒后无变化
瓷白餐盒要慎用
一般来说餐盒的原料为塑料,而塑料的种类比较多,目前国家用于生产快餐盒的原料为聚丙烯树脂,其有食品级和非食品级之分,按照国家规定,生产餐盒需用食品级的原料,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会将填充母料与塑料混合生产餐盒,如果是食品级的碳酸钙和滑石粉与塑料混合造成的颗粒来生产餐盒是允许的,但企业往往用工业级的碳酸钙和滑石粉,成本虽有降低,但会危害消费者健康,用纯料聚丙烯(PP)材质,其透明度比较高。劣质瓷白餐盒由于其使用填充料来生产餐盒,基本不透明,对着光看还会看到杂质,为了降低成本,企业还可能用回收回来的废塑料生产餐盒,废塑料价位便宜,质量较好的废塑料价位在七千到八千左右,质量差的废塑料五千到六千元左右。填充料由碳酸钙和滑石粉组成,工业级的碳酸钙滑石粉遇酸、碱会溶解,导致人体患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除了碳酸钙和滑石粉以外,劣质的瓷白餐盒中还会加入石蜡,用手轻轻折叠会有蜡印出现。加入石蜡有助于滑石粉和碳酸钙与塑料的融合,石蜡遇热水、遇热油即化,如果用含石蜡的餐盒盛装热的食品,石蜡即会被误食,石蜡中含有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其会损害脑神经和肝脏等器官。
劣质餐盒有如下特点:手捏软绵绵,轻轻一撕就破裂,一闻刺鼻有异味,用手一折有蜡印,遇热变形易渗漏,撕碎入水易下沉。
劣质瓷白餐盒用手一折有蜡印
劣质瓷白餐盒撕碎入水易下沉
透明餐盒较安全
我们最常用的聚丙烯塑料餐盒(PP),塑料代号为5,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使用,耐受温度为-20℃至120℃,是餐盒中相对较安全的材质。
产品材质为聚丙烯的餐盒(PP),塑料代号为5
董金狮教授将110摄氏度的热油倒入聚丙烯餐盒中,餐盒无明显变化
PP材质的餐盒倒入110℃的热油时,餐盒并未出现明显变化。
更多内容请浏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网站或董金狮教授博客。
2014-03-17 07:52:04